台北市新民國小

筷藝生活


筷子是每天要用的必需品,但其實學問可不小。5月初,新民小學六年愛班的學生們,開始一週「筷藝生活」的主題式教學。這次除了結合國語、社會、自然、美術課程,還多了英文課,因為這是雙語班,學生們完成作品後,必須分組用英文報告,介紹自己的作品。
導師白鴻禎是這次主題式課程的推手,本身喜歡動手做的他,希望帶領孩子體驗更多從做中學的機會。

這次他邀請家長委員共同決定是否參與主題式教學專案,得到許多家長的支持。為了安排課程,他也多次和各科老師討論,這次主題幾乎每堂課,他都親自在旁邊協助。

這一堂美術課,聽完老師的講解後,學生們一個個開始製作自己的筷子,有些學生很快就可以刨木頭,有些人還在調整刨刀的位置。就連來自英國的外籍老師伯恩,也一起加入這個「文化的體驗」。剛開始有些混亂,但後來孩子們找到方法,還主動教外師刨製技巧。

結合英語課程,感受不同文化體驗
原本新民國小就有精英寫作課,外聘的老師鄧名敦先介紹筷子的故事與典故,班上剛好有一對來自日本的雙胞胎姊妹,也藉此機會介紹中日筷子的不同。「中國傳統的筷子又長又厚,為了方便大家族圍桌用餐;而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為他們擅長吃魚,尖筷易於剔除魚刺。」他解釋。

在製作筷子前,自然課的老師已經教導學生認識木頭,挑選材質。很多學生特別挑選檜木來做筷子,因為他們知道它的質地最好,散發的自然氣味也可以除蟲。也有學生挑選不同的木頭作比較。一位小男孩特別收集同學們刨剩的木屑,原來是想帶回家自製防蟲乾燥劑。

這一週的課既是工藝,也是家政。學生們不但要設計自己的筷子,還要設計包裝,從繪圖到製作,都出自他們的巧手。因為他們即將畢業,有位同學很有創意的利用舊的制服裙子,親手縫製裝筷子的套子,保有紀念價值。

這次的重頭戲是成果展,報告中,學生們完整分享這個主題課程的目的,他們選用的材質,研究的經過,做筷子的過程,設計的成品與結論,就好像撰寫一篇論文一樣,學生們利用書本、網路或是詢問老師,尋找各種的資源和材料。

完整課程規劃連外籍師也讚許
成果展也請到英文老師羅玲娜和伯恩擔任評審,在五組隊伍中,最後選出「最佳團隊」、「最佳合作」和「最有創意」獎。來自美國加州的老師羅玲娜表示,「我非常認同這個課程,我自己也學到不少東西。」

一位學生分享,「在這次的體驗中,每個人都能做出獨一無二的筷子,我們這組發揮團隊合作,才能做出這麼完美的筷子。」團隊合作是同學們認為最珍貴的經驗,而整個課程當中,很多學生覺得最難的部分就是寫詩,要在短短時間內,用話語表達形容筷子,的確不容易。

家長們對於這次的主題課程普遍都很支持,一位家長表示,「孩子自己找資料、動手做、設計、練習寫作,最後報告更訓練口語表達能力,這些都是跨領域的能力。」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