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青少年「生展」運動 ──用策展看見臺灣故事


走進任一場展覽,陳列台上的「展示物」通常是整個觀展架構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吸引觀眾到訪的最大誘因。對於一個博物館來說,「物件」的存在更提醒著我們,生活正在不斷發生足以被寫進歷史的事情,也如同穿越劇,我們可以藉著「物件」回到當時的時代,從中探詢出歷史的痕跡。

然而,現代孩子太缺乏對生活環境的好奇與主動探索的能力,每件人、事、物的發生似乎都理所當然。察覺到這個現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3 年前針對國高中生,開發了「看見臺灣故事策展力」專案,透過處理「物件故事」,啟發孩子探索生活、了解自己、思考觀察、並挖掘臺灣故事,我們將此稱為一種「策展力」。

進入校園以來,我們共幫助學校完成 7 檔特展。這些現場教學經驗都被錄製成數位學習影片,系統化的幫助其他教師教學。成果方面,我們發現孩子明顯提升提問能力、觀察事物能力、創造議題能力與設計思考能力,並且讓孩子對生活和社會開始「有感覺」。

專案具體內容:

哪裡是教室?誰可以是老師?什麼又可以成為課本?如果學習沒有教室、沒有老師、沒有課本的話會是什麼情形呢?這個專案的主要精神是,在帶領孩子策展的過程中,可以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以十個組別、十個主題、十個不同主角及環境為例,在策展課程中就創造了十位老師,他們分享自身的專業與價值觀,這之中沒有任何場域的限制;漁夫所在的海邊可以是教室、美髮廳也可以是小學堂。而策展,就讓一切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互動了起來。

【進入校園:讓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體】

從 2017 年開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發起「不在教室」主軸,讓學校如同博物館一樣,成為一個知識、故事生產的基地,讓更多地方有趣的事透過這些孩子的目光被看見。

首先,邀請教師與學生到臺史博進行參訪,由導覽人員一一介紹各展覽的方式,過程中不時提問引導,帶領大家從物件的觀察開啟一系列的策展思考。例如,「為什麼覺得這個物件會被博物館挑選展覽?(引導出其物件故事)」、「什麼樣特性的物件,才比較有被選擇的機會?(引導出是因為具有獨特性)」另外,也介紹不同展覽的呈現,供師生瞭解不同類型的策展方式。

之後,再回到課堂上,藉由博物館提供的教案與影片,讓老師依循著操作步驟進行策展教學。從博物館的策展概念引導到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中有什麼東西是值得展出介紹的?這個方式讓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也不再只是聽老師說、寫考卷對答案,而是起身走進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的文化與故事,透過觀察、思考、提問,與人接觸、與物接觸,明白事件的發生、過程與原因。

【策展教學操作:建立策展系統化的思考】

運用臺史博特展內容,建立學習主題,讓孩子的探索內容能連結博物館的展覽,這個方式除了讓展覽能被加值應用外,孩子也能透過觀展過程了解展覽製作的要點。我們將這個過程延伸成五個學習歷程,透過這五個層次逐步引導學生從「點」的思考開始到「面」的感受,一步一步完成展覽:

一、策展基礎課程
1、物件的秘密
物件因為跟人有了「連結」而獨特,因此策展課程就從物件的「獨特性」開始。首先請學生練習物件的觀察思考,並針對與自身認知有衝突的地方提出問題,利用這樣的方式去挖掘物件的秘密,找出物件的故事及獨特性。物件的描述練習包括:步驟一:挑選一個在你日常生活中最想要跟人家介紹的物件;步驟二:試著描述這個物件對於你自身的關聯性。

2、創造故事
從單一物件進行多物件的連接與發想,在最基本的「觀察-提問」中去連結大議題中的小議題,建立議題的故事脈絡。一個完整的故事需要包含哪些元素呢?而我們又可以用什麼方法去找到更多的故事內容?「人」、「事」、「時」、「地」、「物」這五個元素應該怎麼深入的探索?運用影片所分享的「故事五大面向」來分享故事!請教師先播放臺史博製作的教材影片,學生看完之後,請他們以自身的經驗運用「角色關係」、「事件議題」、「時代氛圍」、「空間環境」、「物件價值」五個大方向來分享一個故事。

3、建立故事架構
讓孩子練習從故事線整理出重點,進行主題式的思考方式。好的故事得要有一個好的主題才能引人入勝,而故事要變成展覽也要有一個好的架構分類,讓觀眾可以跟著你故事的脈絡前進。接著,利用課堂中上到的「主題創造秘訣」,並透過「穿越時空發現你」創造故事小遊戲所創造的故事,請學生替自己的故事創造一個主題。

4、從平面到空間──開發素材
文字是展覽中的下下策,如何透過各種素材來引導觀眾理解展覽,是需要從故事中去抽絲剝繭的,藉由發想出來的素材,進行素材搜集,尋找適合的工具來應用。「走進展覽」有兩個步驟。步驟一:請每位學生看一場展覽,觀察展覽裡除了文字跟物件之外出現哪些東西呢?步驟二:列出自己觀察到哪些素材?

5、從平面到空間──聯想思考
結束完紙上作業後,我們要進到立體空間及視覺設計了。從生活的經驗開始,來思考應該如何運用視覺感受來呈現故事。

綜合上述所有的課程,相信學生已經對於策劃一個展覽具有基本概念。臺史博也製作了一個線上策展遊戲──「大家的博物館」策展櫥窗體驗,請學生上網測試一下自己這幾個課程累積的策展學習成果。

二、專家延伸課程
具有策展的基礎知識後,臺史博也設計了進階課程,邀請不同專家錄製影片,幫助學生主題分析的探究過程更加完善。

1. 田野調查
什麼是田野調查呢?(工具及器材、穿著與配件、行前準備),博物館中的文物又是怎麼被蒐集而來的?田野調查要調查什麼?

2. 進入田野吧!
進入田野就是要面對當地的「環境」以及與「當地的人」互動跟接觸,這堂課帶領學生學習蒐集故事時應該怎麼問問題?要注意哪些物件,以及要怎麼蒐集這些資訊呢?田野調查的目的,除了是找到我們設定題目的答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透過對話的過程,去發現更多面向的故事及素材,所以田野調查通常不只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個不停行動、不停提問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讓故事的輪廓更加清晰。

3. 展示中的文物保護措施
你還在用雙面膠黏固物件嗎?博物館的展示物件有平面與立體,且又細分不同的材質,本課程介紹不同質料特性的展覽物件應該要怎麼被保護及固定。

4. 如何進行設計思考?
如何將抽象概念轉換為空間中的設計?如何在你的展覽中設計情節,製造觀眾愉悅的觀展體驗呢?此時帶入設計思考四步驟,即「為什麼要辦這個展覽?」「展覽內容是什麼?」「展覽的受眾對象?」「這個展覽發生在什麼地方?」以及「展覽的目的?想傳達的主要訊息是什麼?」

5. 影像說故事!
要說好一個策展故事,一張張吸引人的照片以及動人的影像記錄,可以幫展覽加很多分。這堂課介紹攝影技巧基礎教學,從如何拿好攝影機、光圈快門認識、運鏡(如何搭配策展故事決定遠景、近景、特寫……等選擇)進行說明。

【「數位學習平台」擴散創意教案】

因應數位趨勢,且幫助學校與教師能夠參考教案做法而仿效,臺史博於 2018 年底推出「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台」(https://nmtheducation.nmth.gov.tw/)將上述的教案內容影音化,幫助教師或學生直接透過影音平台成為一名會說故事的「策展人」。包含:如何問出關鍵問題?如何蒐集故事?如何建立展示主題及架構?如何從紙上談兵到立體空間的視覺呈現進而完成展覽?清楚的教學步驟搭配學習單,幫助教師備課簡單上手。

【看見多種臺灣故事:用展覽讓故事發生】

臺史館與學校的合作策展課,最後的實作階段,是孩子們必須合力完成一個真正的實體展覽:先在校園策展與其他同學老師分享、再到博物館展出,與大眾分享學習成果。這樣的方式能幫助學生透過不同的策展角度,看見議題的多元樣貌;也讓臺史館的展覽有更多不同的展現可能性。

【實踐一種在地行動:建構社區及地方知識】

透過「看見臺灣故事策展力」專案,臺史博有機會與教師共備課程,提供學校端所需資源及專業技能協助;而教師也陪伴孩子走入社區,關注社會議題並與社區互動,在此過程也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的生命脈絡,以及自我定位。

同時,臺史博也將「策展力」相關課程發展成一系列的研習工作坊內容(策展培力課),不定時於各縣市舉辦,開放教師或一般民眾學習博物館「策展力」的說故事方法。

一、針對教育工作者
策展力:當代教育新視野
物件偵探學:我們與「物件」的故事
策展眉眉角角:用空間說故事
展覽 MAKER:我也可以是策展人
博物館X學校:策展教育實務案例

二、針對一般民眾
重新看待日常生活的「觀察力」
學會如何說出「好故事」
田野如何讓人掏心掏肺的說話術
做出屬於自己的展覽



成果與效益:

2017 年臺史博與瀛海中學的珮菁、玉坤老師,臺南一中的怡君老師及博物館師資團隊共同合作,針對國、高中分別進行不同主題的討論,並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策展課程,迄今成功展演出「不在教室:青少年策展力成果秀」。包括:《我的校園生活》、《我身邊的新臺灣人》、《我的台江美好生活記憶地圖》、《未來職人想像》、《水水 sui sui:我家門前那條河觀察創作展》、《壺光歲月》、《悅耳的失真》7 檔特展。

瀛海中學的策展內容是從校園生活開始,孩子從教官、廚工媽媽、學校對面飲料店的老闆,到柑仔店的老闆娘,逐一親自拜訪、訪談,搜集物件、素材等資料,展現出專業策展人的工作風範。

之後,臺史博又將此課程實施於高中孩子,以「我身邊的新臺灣人」為主題帶領孩子探索社區的新住民議題,並讓展覽回到博物館展出,實際與來館觀眾分享學習成果;隔年,更將此課程拉到國一普通班進行嘗試,帶領 40 位孩子探索「未來的職人」,從社區裡的沙發師傅、警察、美髮師等職業,一一去了解、感受他們不曾深入的生活,並於今年四月進到博物館場域展出。

2019 年,搭配博物館《水文化在臺灣特展》發展《水水 sui sui特展》實際踏查在學校旁邊的嘉南大圳,並提出這條河所面臨到的困難及未來樣子。而南一中運用學校本身的校藏物件──安平壺、黑膠唱片為主題,從典藏、研究、展示到服務學習慢慢地建構自己學校的博物館。

策展是一個需要合作,共同討論的一個行動,「老師」在這之中的角色是引導者與陪伴者,而「學生」在這場互助合作的過程中也找到自我價值。曾有班級導師說:「學生們上完策展課好像感情變好了,成績也跟著變好」。因此,臺史博今年將持續推廣此教案,陸續開啟「教師策展力培育工作坊的初階、進階及共備課程」、「學生策展力培育工作坊」,帶領教師開啟該校的策展教案,並讓這個方法能便於老師利用及延續。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號召更多師資能量,建立特色校本課程
實施至今近 3 年的時間,孩子從發想到製作,再到博物館展出,成果有目共睹。有熱血老師加上校長支持,讓策展發展成為國一及高一的校本課程:國中目標為發展家族記憶、高中目標為發掘社會議題,用青少年的力量為社會議題發聲。

二、建立線上學習資源,學習無界線
本計劃於 2018 年開始,著手整理現場的教學經驗錄製成數位學習影片,將這些方法以每集 10~15 分鐘的重點概念錄製成影片,並邀請到臺史博各界專家來錄製專業課程。像是田野調查的技巧、影片拍攝方法、設計思考的概念等主題,希望增加孩子學習深度。

三、擴大推廣,邀請教師一同關注及共備
2019 年開始,我們陸續展開師培課程,讓教師能進一步認識策展方法,並開發屬於自己學校或班級的特色策展課程,讓孩子能有更多元的學習互動方式。除此之外,開放學校充分利用臺史博的寶貴資源,讓許多故事、研究及典藏資源納入教師們的教學現場中,是臺史博最期待與教育第一線接觸的策展火花。



相關連結:

「大家的博物館」策展櫥窗體驗遊戲
【ETtoday】臺史博展太陽花學運超夯「淇淇太陽餅」 網笑:為何沒有香蕉?
【聯合新聞網】台史博館台灣文化日 讓當代社會議題和歷史對話
【聯合新聞網】顛覆鬼月迷思 台史博推鬼魅夏令營和仙怪實驗室
【聯合新聞網】小學想畢業 先當博物館解說員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