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幾年前爆發的食安問題,讓潮南國小的教師團隊深感食農教育必須從小扎根,於是發展「潮南香草食神」課程,將校內大片草地化為校田,讓師生們以自然農法,栽種當令食蔬與香草特色作物。
「家長離開社區,小朋友還會留在學校嗎?」潮南國小所在的興美里,因為工作機會較少,導致人口外流十分嚴重,因此學校與當地里長合作,推動種植香草作物,讓家長一邊工作,也能就近照顧孩子,目前家家戶戶只要有空地,就會灑下種子等待成長。
【校區結合社區,開啟食神計畫】
食神計畫結合了各種多元課程,包括:運用科普實驗精神和農場實作,讓孩子們體會農務、觀察農作生長;安排校外務農體驗課程,認識自然農法與他人成功經驗;融入健康飲食與食農教育,讓孩子了解食物來源與製作過程;與社區共同學習成長,讓家長、社區居民和孩子一起農作、做菜,從中提升健康飲食觀念,此外也共同學習製作香草精油與香皂,進一步鼓勵社區種植,發展特色作物與文創產品。
【望草知香──植物與二十四節氣】
屏東潮南國小的校田,每年都種植不同的作物,像是高麗菜、結頭菜和芥菜,除此之外,學校還規劃一小塊地種植香草作物,包括檸檬馬鞭草、薄荷、萬壽菊等。老師以多元題材引導孩子認識香草植物,從觀察、記錄植物的外觀和周遭環境,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長方式與構造,進而分析香草的種類、特性及用途,並探討種植香草作物遇到的難題與尋找解決方法。
除了食農教育課程之外,老師們還將植物相關的知識融入常規課程,例如在國語課上閱讀跟植物有關的詩、在數學課中藉植物的外型認識幾何圖形……從各個方面加深孩子對植物的了解。
要下田耕作,就不得不了解古人的生活智慧──24 節氣,因此老師指導孩子們先從簡單的四季景象開始感受觀察,並搭配季節童謠,讓孩子能將 24 節氣朗朗上口,接著再引入節慶、詩詞、諺語等內容,讓學習 24 節氣不再那麼沉悶,而且可以廣泛地融入生活中。
【蟲語花香──昆蟲與鳥類】
「你看!這是菜蟲!」潮南國小的孩子不僅變身小農夫下田耕作,還時常徒手抓著菜蟲在校園裡到處獻寶。由於在校田中種植作物不噴灑農藥,學生們可以從校田的生態環境,認識各式各樣動植物,並透過觀察、記錄與飼養來了解昆蟲的成長過程。同時透過比較、分析和搜集來判別相似昆蟲的差異,將所學得的知識,運用彙整的能力來架構出校田生態的食物鏈,更重要的是,從過程中學會尊重、愛護生命。
曾經有個孩子因為調皮好奇,抓到蚱蜢後把它肢解,將弱小的生命視為掌上玩物。但是在孩子們開始種菜後,意識到昆蟲在大自然中扮演的角色,漸漸學會珍惜每個小生命。所以當他們抓到的菜蟲時,都是養在箱子裡觀察生態,而不是傷害牠們。「然後我就看到那個肢解過蚱蜢的孩子,就在這個校園裡,把從菜蟲變成的蝶放出來,還跟那隻蝴蝶 Say Goodbye!」校長林秀玲難掩臉上的激動,看到孩子的成長,這個學校的大家長比誰都感動。
此外,校田的豐富生態也吸引了許多鳥類前來,這些「客人」成為課程的另類主角之一,老師除了帶領孩子認識觀察小鳥,訓練孩子野外賞鳥的基本能力,並透過校園小鳥的救護過程,延伸出救護與保育動物課程,讓孩子從好玩、好奇到培養出責任心。
【香食園蔬──小廚師與堆肥】
從播種到採收都是孩子們一手包辦,那麼也肯定少不了親自品嚐有機蔬菜。從校田到餐桌,是每個學生最期待的一件事,由老師設定「香草主題」,讓學生依照主題,票選出各年級的料理,並透過資料查詢、心智圖繪製等來完成料理的設計,最後進行全校的料理大 PK,孩子們吃著自己親手做的料理,滿足感不可言喻。
「還有家長說,平常小孩不吃菜的,料理大賽那天居然把菜吃光光!」或許是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辛苦,學童們因此習得「愛鼠常留飯」的精神。「食農計畫」補助學校每天一道有機蔬菜,期待學童透過課程、實作、味覺來體察有機與慣行農法的差異。
不過,有飲食就會產生垃圾,那麼該如何把垃圾變成黃金呢?這時候就輪到堆肥課登場了!老師指導孩子們拿家中或學校所剩生廚餘,製作廚餘堆肥和蚯蚓堆肥,也自行設計簡易的落葉堆肥區,這些堆肥不僅可以當作天然的肥料、驅蟲法寶和清潔劑。孩子們透過實作也能更深刻地體驗慣行農法與有機農法的差異,並將這個經驗帶回家與家人分享,甚至一起改變固有觀念。
【品香草創──手工藝品與創意行銷】
運用天然素材,讓學生們自由發揮,創造樹枝排畫、壓花書籤、種子創作、稻草人、四格漫畫、桌遊……等,孩子們可以無限制地展現想法與創意,在大自然中學習、在樂趣中成長,做出屬於自己特色的手工藝品,老師也鼓勵孩子勇於介紹、樂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作品。
既然校田的特色作物為香草植物,課程內容當然要安排製作簡單的香草相關製品,例如:香草茶的泡製、香草餅乾、香草手工皂等,學童採收完香草後,設計成多樣產品,並繪製包裝,再研擬行銷,更擺設攤位,廣邀社區住戶參與。過程中除了培養訓練學生的說話和銷售技巧,透過實際市場的販售也讓學生從中了解成本、收入與利潤的關係,進而體會到父母親賺錢的辛勞,更懂得節約、儲蓄與珍惜。曾經還有六年級的學生,將校田收成的農產品與香草製品,拿到市集擺攤販售,籌措自己的畢業旅行基金,成為難忘的人生體驗。
【家長參與、攜手社區】
透過共學機制,培養家長與學童間尊重差異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校田裡種植的蔬菜作物,會由孩子帶回家與家人共享,親子一同在小廚房裡分工合作,孩子邊分享種菜的過程,媽媽邊指導洗菜、切菜,甚至烹煮的方法,共同完成一道美味菜餚,這時不論是青椒、茄子或是紅蘿蔔,孩子都會很開心、很興奮地和家人一起把它吃光光。
同時,學校也引入社區的資源,由社區中擁有豐富種植經驗的達人們,成立農耕顧問團,帶領學生從事農事活動,藉由他們的知識與經驗,帶給孩子們不同的認知學習。另外,也鼓勵社區種植各類香草植物,來作為社區的特色作物,假日時邀請手工皂老師指導社區的婆婆媽媽,製作香草手工皂、香草精油等產品,希望藉此協助推動社區特色產業,同時提升社區對環境的責任感。
成果與效益:
透過師生互動與分工合作的實作課程後,優化了孩子的品格與價值觀,再結合創新的核心素養課程,讓孩子能夠擁有持續學習的動力、解決問題和管理自己的能力。
一、讓學生勇於嘗試、愛護生命
學生本來不敢抓菜蟲、甚至害怕昆蟲,在課程不斷地學習與接觸後,終於提起勇氣開始嘗試,將蟲蟲們養在昆蟲觀察盒中細心照顧,並觀察牠的成長過程,最後在蟲即將破繭而出時,還會依依不捨地跟紋白蝶說再見,孩子們在這段昆蟲的蛻變過程中,學會尊重和愛護生命。
二、啟發學習動機,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
學生一開始拿到學習單時總說不會畫、不會寫,一系列課程下來,他們一拿到學習單,立刻迫不及待的畫出、寫出他們觀察到的東西,甚至能夠將動植物的特徵與外形畫得非常仔細生動。
此外,一般課堂上總是打瞌睡的學生或是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生,在此課程當中擁有較多表現及互動的機會,總是能看到他們精神充沛、積極地參與各項課程活動,並勇於發表自己的心得想法,時常給老師們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系列課程中培養起來的積極學習態度,將是孩子們後續成長過程彌足珍貴的一項寶藏。
三、體會農夫的辛勞,進而珍惜食物
在校田種植的各種作物,無論採收的成果如何,都是學生們的最愛,因為那是他們辛苦照顧得來的,例如有位學生帶著幾條小得像手指頭大小的蘿蔔,回家後央求媽媽一定要把它煮上桌,因為那是他自己種的蘿蔔,就算小小的也很珍惜。
四、學會廢物利用,培養永續環保的意識
自從有了廚餘堆肥和蚯蚓堆肥,每當學生家裡有媽媽切菜剩下的生廚餘或是水果皮,它們不再被丟進垃圾桶,孩子會主動收集起來、放進廚餘堆肥桶或蚯蚓堆肥箱中,讓這些廚餘可以有效地被利用。
五、能運用所學,施展才能
學生在學習過育苗與種植後,懂得種子如何發芽長大以及如何照顧作物,高年級的學長姐會仔細地跟學弟妹講解並進行示範,如何幫幼苗澆水,將所學繼續傳承下去。
食農教育不僅教孩子食農知識,更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疑難的能力。當孩子們察覺菜苗長大後常常會被菜蟲吃掉,若只用肉眼觀察抓蟲,情形並不會改善。漸漸地,隨著經驗累積與觀察討論,發現若是留一顆菜給蟲吃,那周圍的菜就會長得比較好。
六、親自動手做,啟發烹飪興趣
過去有許多學生從來沒拿過菜刀,甚至會害怕拿刀,經過老師的示範及帶領後,他們學會如何將蘿蔔、小黃瓜切片,也學會揉麵團、煎肉片……等。有些學生還愛上了烹飪,除了回家後會幫忙整理食材外,也立志未來要當個大廚師!
七、勇於分享與溝通
課程中不斷鼓勵孩子勇於分享自己的想法,逐漸地,每位學生都不再害怕上台說話,他們也發自內心喜歡課程所學的知識,會主動帶回家與家人分享,甚至和家人一起學著種植各種作物。
此外,六年級學生體驗校內外的市集活動,能鼓起勇氣向客人們介紹及推薦商品,甚至主動將客人攬上門,這些都是在一般課程中學不到的能力,這也成為學生的難忘回憶。
八、運用天然素材,揮灑創意創作文藝作品
各年級的學生運用校園中隨手可取得的天然素材來創作,發揮自己的創意,製作出各種不同的美麗作品。
影響力與擴散性:
自 2016 年起,「潮南香草食。神」計畫獲得各界關注,屏東縣的內外,甚至海外學校、非營利機構,紛紛邀約演講或前來參訪交流,這些機構與單位包括:屏東大學、中國江蘇文化藝術節、苗栗中和國小、屏東縣政府、屏東青山國小、忠孝國小、仕絨國小、高雄烏林國小……等。
潮南國小期望藉由分享自己一步一腳印推動的食農教育經驗,把相關的自然農法、飲食健康、環境保育等觀念傳達出去,終有一天能夠擴展成為全民意識,大家一起讓我們的土地更美好、我們與土地的關係更加緊密。
相關連結:
【聯合影音網】來當昆蟲偵探! 屏東潮南國小校田抓「寶」 【民視】自己的畢旅費自己賺!潮南國小學生賣菜趣事多 【華視】校田即教室 小小神農下田去 【串樓口】屏東潮南國小校田啟用 與社區合作種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