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社區走讀與改造」專案是讓國中生從環境出發,經由收集資訊、走讀採訪與設計思考途徑的引導為社區廢棄角落提出改造專題,並實際動手改造。
【認識綠色生活地圖】
透過播放「1 分鐘用英文介紹台北」影片,邀請學生分享他們所認識、有興趣的景點或印象深刻的店家;接著以簡報將綠活圖呈現給學生看,討論圖示內容、與一般地圖的差異,順勢介紹綠活圖的發展歷史;再播放「北科馬祖服務隊─繪出馬祖綠活圖」影片,讓學生知道,如何將綠活圖進行在地化的應用,並引導他們學習使用 google map、識別植物 app 等…探索社區環境。而藉由綠活圖的介紹和討論過程,同時帶領學生思考,如何製作綠活圖、如何探詢「未來發展空間」(可以發展、可以經改造後變得更好的空間與區域),以及如何改造未來發展空間,作為後續踏查的關注焦點。
【走進鄰里社區踏查】
讓學生分組,圈選地圖中有興趣、印象深刻的店家,作為後續訪談對象。而在踏查前,讓學生閱讀小農有機店「崙見崙愛」的新聞資料,腦力激盪、設計出符合「永續城市相關概念」或「未來發展空間」的簡單提問,作為後續踏查訪談的問題,並讓學生預先互相演練,學習訪談技巧。
學生們依分組外出踏查。除了訪談店家居民,也依照地圖與計畫路線進行踏查,討論哪些地方適合綠活圖的圖示、進行標示。教師並於沿途協助學生使用 iNaturalist 與形色 APP 查詢踏查路線中所見的動植物名稱;在觀察記錄的過程,學生們同時思考:哪些地方適合作為未來發展空間。
【繪圖與分享】
回到教室中,讓學生們討論、分組報告最特別殊綠活圖圖示與動植物,以及分享各組的綠活圖草圖。接著,學生繪製完成踏查區域的綠活圖海報,並進行分組報告、聽取其他組的回饋建議。
【想像與設計】
教師介紹 DFC(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 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的概念與步驟,讓學生認識世界各地的範例,藉此鼓勵學生透過「感受」身邊問題、「想像」創新解決方式、具體「實踐」、與他人「分享」,來改善踏查過程中發現的環境問題。
了解 DFC 概念後,會讓學生們盤點踏查區域發現的環境問題,先由各組私下討論、上台報告分享可能的解決方法後,再讓他們選定某處作為「未來發展空間(社區廢棄角落)」,進一步討論設計出改造的行動方案。此外,在創意思考與設計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入外部資源,他們跟世新大學合作,帶學生認識世新設計相關科系的大學生、請教他們設計理念,世新的師生們也來到校內支援,並參加改造行動的成果發表。
【改造行動與成果發表】
依照計畫改造「未來發展空間(社區廢棄角落)」,過程中並不斷討論、修正。例如,其中一組學生在社區幼兒園附近發現一塊閒置小空地,因荒廢已久加上蚊子很多,沒有小朋友在那邊玩耍。於是學生們透過訪談,詢問了該處的地主阿伯是否可以改造該空地,獲得他的同意。課堂中,學生們經過三、四次設計課程的來回討論,起初有人打算設計老人泡茶區、也有人想設計網紅拍照區,最後考慮到鄰近地區都沒有籃球架,於是決定設計一個投籃遊憩區。他們彩繪了空地矮牆,把迷你籃球框裝置在矮牆上,並在空地旁種植萬壽菊用以引開蚊蟲,荒廢的空地於是華麗變身!成為了吸引父母帶孩童前來玩耍的一方小天地。最終,當「未來發展空間(社區廢棄角落)」改造完成,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社區居民們來參加,分享整個行動過程與結果。
成果與效益:
經由帶著學生踏進社區、認識環境與居民,讓他們親身發覺環境問題,例如「學校廁所蚊子很多」、「廣告單四處亂飛」、「行人/腳踏車在腳踏車專用道/人行道上」……等,都是細微而切身的問題。他們除了繪製綠活圖,更進一步思考、設計可能的改善方案,並針對「未來發展空間(社區廢棄空間)」著手改造,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記錄觀察能力、科技使用能力、設計能力、實踐行動能力,更重要的是,促發了他們關心周遭人事物、願意走出教室進行公共參與的素養。相信假以時日,這群孩子們也會持續為社區帶來更多活力與朝氣。
影響力與擴散性:
我們的影響已經擴及鄰近地區約 1300 多人,經由跟學校附近里長合作,將文山區興福里四處閒置空間,改造成休閒空間或藝文空間。也藉由影像紀錄和實際改造空間的成果發表會,將我們的成果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社區的改變。
相關連結:
【小世界周報】上學街景 景興國中首創交通走廊 【公民新聞】上學街景 景興國中首創交通走廊 專訪景興國中校長林志忠、教務主任陳慧靜 – 超越十二年國教 培養孩子成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