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朱志青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教師

實小新聞台


「實小新聞台」是個校園新聞台,在 9 年前成立時,原本只是希望學校的活動可以藉由影片進行宣傳,讓家長知道學校有哪些活動,後來在師生共同努力下,發展成孩子最佳的學習平台。我們期盼訓練孩子,可以看得更多、問得更多、了解得更多,主動去學習探索,並且透過影片的製作與播放去影響更多孩子。

所以,我們訓練小記者去探索世界,體驗不同地區的文化,並試著用輕鬆的方式,去介紹每一個台灣在地故事,用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值得關心的議題。藉由高年級學生的分工合作,練習採訪、寫稿、拍攝與報導,實踐媒體教育,內化一個優質媒體的歷程,再透過網路分享,影響更多人。

當我們的孩子可以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說出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與感受,用孩子的角度為世界而發聲,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專案具體內容:

實小新聞台製作過一集長達 30 分鐘的「花蓮特輯」,有記者旁白描述坐車過程,也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敘述;在阿美族聚落裡,還現場收音極有價值的部落歷史故事。在體驗原住民生活過程中,不僅僅努力介紹風味餐,更與當地小學的射箭隊小朋友學習射箭,甚至由小記者們親身上陣,演出日本佔領台灣時與當地原住民的互動。

小記者們將花蓮原住民的故事在一幕幕的影片中娓娓道來,腳本設計、旁白、對話、剪接甚至音效,都由這群實小新聞台的工作人員們自己完成,老師最多擔任引導的角色。回看一年前這些小記者面試時錄下的自我介紹影片,說話時生澀結巴與現在流利自在的對比,即可知道這一年的歷練,為孩子們建立了相當紮實的自信與能量!

每年,實小電視台都會進行「工作人員徵選」。徵選階段,學生會先有三個嘗試,第一個步驟是填寫徵選表,以文字寫下自我介紹、想要擔任新聞台的工作,以及對於新聞台的建議與期望。第二個步驟是自我介紹,學生必須試著在眾人面前,用一分鐘的時間進行自我介紹,將自己的優點與企圖心展現出來,有如應徵工作的面試一般,挑戰著自己的勇氣,以及眾人面前說話的能力。第三個步驟則是模擬播報,每人拿到一篇新聞稿,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播報新聞。

【依照工作內容進行職業訓練】

當孩子入選後,就要進行訓練;首先,依照個性初步分成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在採訪期間的分工有「攝影記者」、「採訪/文字記者」與「美工人員」;在新聞播報階段的分工有「旁白」、「導播」、「主播」及「庶務人員」。無論是哪個階段,每個學生各自有不同的任務,接下這份工作之後,就有不同的專業需要去學習。

「攝影記者」需要學習使用及維護攝影器材,學習構圖、取景與拍攝;「採訪/文字記者」需要學習蒐集資料、了解採訪對象、設定問題、進行採訪。這些基本的訓練,主要是培養孩子具備用鏡頭說故事的能力,學著透過影像傳達想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新知。

【團體討論,構思新聞議題】

基本能力訓練之後,接著是共同構思,決定本學期要報導的新聞專題。在構思前,小記者們需要先去蒐集資料,透過訪問老師或詢問同學,延伸自己的觸角。接著,由老師帶領小記者們共同激盪,從四個角度去思考。

一、「校內活動」,因為這是學生最常接觸到的,學生比較容易想到,對於其他學生也會比較有共鳴點,從熟悉的活動中,找尋適合的新聞,討論切入的觀點與取材;藉此,可以加入希望讓孩子思考的引導,例如和學生討論,哪些新聞是「觀眾想看的」,哪些新聞是「觀眾應該看的」?兩者之間該如何做取捨與考量。

二、「走向國際」,在國際化的未來教育中,找尋相關課程進行報導,擴充學生視野,讓這樣的課程不只是在教室裡,也可以讓其他班級學生看見與觀摩學習。塑造學生具備「國際移動力」的能力。

三、「文化探索」,以專題報導的方式,選擇一些課程外的專案,帶著小記者進行特別報導。從資料蒐集開始,一邊學習,一邊進行探索台灣的行動,同時藉由報導的分享,讓孩子對台灣這片土地有更深的認識。

四、「環境保護」,藉由價值觀的澄清與聚焦,讓品格教育不只是靠說教,讓環保議題不是課堂上說說而已,而是透過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培養,帶著小記者去參與講座,並互相在學習過程中記錄拍攝,在新聞報導中傳達,做為一個良好的示範,這是孩子做給更多孩子看,雖然我們都是小學生,但是,都可以為地球做更好的事情。

【ACTION!實地採訪與報導】

透過鏡頭說故事,透過採訪更深入。有些報導的對象是現有課程,採訪會相對容易,但有些報導是課程以外,就需要小記者親自體驗,還可能需要小記者演出,讓觀眾可以知道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以「灣生回家」的故事為例,這是一個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悲歌,也是一個戰爭時代下的遺憾,這樣的歷史對於小學生太遙遠,也容易流於片面。因此,我們在進行花蓮報導的時候,對於這則故事進行全面的了解,從阿美族的七腳川事件演起,接著是日本移民村,最後才是灣生的產生,一個完整的故事,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那時代背景所產生的時代悲歌,也才能同理,「錯」不是下一代,卻總是讓下一代承擔,這樣的故事,透過我們改編後,由小記者演出,讓小朋友可以用小朋友能接受及想要看的方式去報導。

【從寫新聞稿學習媒體責任與義務】

透過新聞稿寫作,讓學生嘗試將一段一段的內容,組織起來完成一篇故事。在這故事裡,必須要有起承轉合,也有可能為了吸引觀眾想看,需要做一些倒敘的手法,寫稿總是不容易,卻也總是最好的一種反思,對於採訪中只看見一部分,到寫稿的時候會看見整體,看見整體後再去理解自己所知道的一部分,就能更全面。接著,對於這些新聞稿,小記者需要錄製旁白,用聲音來講故事,傳達新聞情節中的喜怒哀樂,在串連成有故事性、主題性的新聞內容前,透過小學生擔任主播,將重點進行提示,以簡短的時間介紹一則新聞,讓觀眾想看、願意看。這也是一個未來需要具備的能力,在速度越來越快的現在與未來,沒有人有很多時間慢慢聆聽你說的話,主播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並且了解你想說的是什麼,然後願意花更多時間聽更詳細的內容。

在這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一則又一則的新聞報導,同時也讓小記者更了解,哪些可能是譁眾取寵但偏離主題與傳達不良認知,為了盡到媒體責任應刪去不用;哪些或許不那麼有趣,卻是重要的訊息、觀眾應該要知道的事情,為了盡到媒體義務,我們應該設法報導出來,並且讓更多人想要知道與了解,藉此過程,建立良好的媒體文化。

【參加客家電視台的「小 O 事件簿」的錄影採訪】

例如:客家電視台的小 O 事件簿,有一集的內容是討論「客語消失的議題」,針對學校裡的客語教育是否有用、以及客家人是否就一定要學客家話,都有許多的討論,這議題對許多學生來說,不是那麼有趣,既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畫面,也不是可開玩笑的主題,小記者中有幾位客家人,在國小階段也未曾感受過客家話的重要性。但是,在這次的採訪中,他們看見了客家電視台主持人,為了維護客家語言,努力在公共場所用客家話來發聲,努力在主流場合中,讓自己的非主流勇敢的在眾人面前說出口,這份勇氣不只是感動了小 O 事件簿的小朋友,也感動了實小新聞台的小記者,因此,這些客家話不流利的小客家人,努力學習客家話,希望做出一則,完全使用客家話的新聞,並勇敢嘗試用客家話來進行訪問。

這樣的新聞,不是八卦或運動新聞,也沒有笑點,卻帶有濃濃的傳承味道,尤其是小記者在參觀完錄影之後,各自發表心得感想的時候,都是令人珍貴的話語。

薇薇說:「錄影的過程中,發現語言這種東西,不只是單純為了學習它,應該是要用語言去進行文化傳承。」小艾說:「認識客語的人比較少,希望有人利用這個機會接觸客語文化。」茵姊說:「主持人講到一個很重要的點,其實語言可以很多元化,不是說你學了客語,你就要放棄其他的東西,回家的時候,偶而用客語講還是很好的。」馨馨說:「我做到了,我可以用沒有很標準的客語,去問主持人問題,可是主持人還聽得懂。」芭樂說:「以前我總是覺得,中文和英語相對比較重要,現在覺得,回學校的時候,也要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讓我們的語言,永遠都不會被忘記。」


成果與效益:

一、每學期末,在學校的結業典禮上,都會有三十分鐘的時間,在全校師生前播放「實小新聞台」,每一集的內容大概會有三到六則新聞報導,我們企圖要將優質的媒體文化透過影像的播放,潛移默化到每個孩子的心中,而小記者探索世界的心、正面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許多發生在台灣的故事,都在一則一則的新聞中,透過分享而傳達,透過模仿而互相學習。

二、從 2010 年播出第 1 集開始,到 2019 年已經進行了 19 集,讓實小新聞台成為實驗人共同的回憶,即使沒有擔任過小記者,也對於新聞台內容印象深刻,在第 19 集時,我們讓小記者自由發揮,每人談談他們眼中的實小新聞台,意外的是,他們都對於過去 9 年來的內容都能侃侃而談,尤其許多內容,是他們還沒有進入國小階段就已播出過,因為後來放在 youtube 上,讓他們可以上網去搜尋,並自行一看再看,因此,都能談到以前曾經播過什麼新聞,在那新聞中,又講了些什麼。

三、實小新聞台花蓮報導,是學校(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與花蓮縣秀林鄉崇德國小交流期間,小記者所進行的採訪報導,由於內容詳細介紹了太魯閣族的歷史,受到崇德國小的喜愛,將影片放在學校網頁,讓更多人認識太魯閣族的故事。

四、以東亞的為背景,讓學生扮演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以及聯合國的領袖,進行東亞危機領袖會,在幾次的社會課程中,去因應國際局勢的動盪,以及危機的不斷產生,想辦法維護國家利益,又要兼顧世界和平的歷程。透過實小新聞台的採訪報導,讓這樣的國際教育課程,更生動而聚焦的呈現在觀眾面前,更被玩轉學校放進網頁中,讓更多人理解這樣的課程成果,是令人感動而重要的。

五、為了鼓勵學校的學生,跟著公益團體一起做好事,以畢嘉士基金會的活動──「背英文單字,畢嘉士基金會就購買馬拉威公益豆」為新聞主題,透過新聞報導,讓學生先認識馬拉威這個非洲國家,接著了解馬拉威小孩的生活背景,以及家庭主要收入靠販賣咖啡豆,而畢嘉士基金會則是以購買咖啡豆來幫助馬拉威,並且用小學生背英文單字,畢嘉士就買咖啡豆的方式,讓小學生一起加入,這些過程在實小新聞台的報導下,影響其他小學生加入,也被畢嘉士基金會放在網站中宣傳。

六、實小新聞台的帶領過程,也曾經在大愛電視台「我的老師這樣教」的記錄下,播放於節目之中。


影響力與擴散性:

帶著孩子進行的實小新聞台「護蛙報導」,參加教育部教育金像獎的比賽,受到許多人的矚目,並且獲得最佳人氣獎的肯定,這也是我們報導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在荒野的網站上,同步分享這樣的喜悅。

我始終相信,教育的影響不是立即性的。一件事情做了九年,很難說影響多少人、擴散多少人,但是,持續進行就能持續發生,許多議題是教室裡沒有教、卻是小學生應該知道與學習的事情,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報導,有更多東西被看見,下一代的媒體,能做得更好。


相關連結:

【我的老師這樣教】朱老師的超級任務-朱志青
【自由時報】教育園丁-最年輕師鐸獎朱志青/教案生活化 人人都是第一名
【更生日報】崇德國小竹科實小交流啟發探索學習 偏鄉教育創新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