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短短 3 分鐘的半 VR 影片,學生從親手繪製部落散步地圖開始,設計比例,甚至發揮創意、將傳統的地圖轉化為可愛圖像,接著輸入平板,在平板上色;還要實際踏查如望鄉部落、東浦部落、神木村等地區,使用空拍機及全景現場拍攝;回來後要導覽錄音,結合 M-Block 程式設計製作音樂機關,將紙本地圖數位化同時結合 VR 影音導覽.....,一支支作品連結著孩子對在地文化、部落歷史的探索與認同。
105 學年度開始,南投信義國中進行「乘科技之翼,探信義之境」主題式課程。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融入孩子的劣勢及特性後所產生的教育翻轉。
【三套課程架構,整合在地特色】
目前,教學團隊已完成三套以在地特色為主軸,結合新興科技的跨領域統整課程教學模組。
一、「自討梅趣,造就創 E」
這個課程,是因為一位學生的提問而出發,他問,「家中自產自銷的梅子,品質不輸給信義鄉農會的產品,但為何卻有大幅度的價格落差?」教師團隊以此議題延伸到其他領域,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我們透過探究與實作的方式,讓學生從中尋找這個問題的解答,而且每一個課程皆對應一項實體產出,從內容物到外包裝,全是學生應用所學、親手製作完成,也呼應了主題「『自』討梅趣,『造』就創 E」的自造者精神。
二、「科技部落,虛實呈現」
為了加深孩子對故鄉的理解與情感,同時結合科技(影音拍攝、VR 製作等)教育,我們透過實地走查、親身體驗,帶領學生去發掘故鄉的故事、體會故鄉的美好,協助學生產生與故鄉的連結,讓他們能深刻認識自己的家鄉。期望這份與故鄉的羈絆,能進一步增進對土地、文化與自我的認同。這些都是地理學的核心精神,因此教學團隊便以地理作為核心科目,針對自然地理的「地理位置與範圍」、「地形地貌」與人文地理的「文化」、「產業」四大主題分別與其他科目做跨領域教學,期許能從全方位的角度讓學生對土地有完整的認識。
三、「飛越部落,循跡古道」
此主題式課程以八通關古道為主軸,社會科介紹八通關的地形地質、開鑿歷程;自然科收集沿途特有植物、植被變化之圖片,後期製作數位植物圖鑑;國文科搭配八通關沿途景致,進行成語及形容詞教學,最終完成一篇佐以關鍵詞語擴增實境的數位作文。藝文課製作古道數位導覽地圖。英文科製作中英雙語之數位影音導覽圖。
此外,今年度預計完成「溯源追尋,自我現蹤」課程。我們以濁水溪上游丹大溪文史為主軸,從林業發展、森林與生態、以及林班文學、林班詩歌一起探索信義鄉。而課程的核心,其實是要讓學生透過了解故鄉,去認識自己來自何方、所處在什麼位置、未來能往哪裡去,藉此去探索自我、形塑自我。預計 109 學年能再完成「苦茶風韻,淬鍊重生」以及「穿越部落,探尋林道」課程,完成整套以信義鄉為主軸的校定課程。
【具象化書本的知識,並融入科技教學】
偏遠地區及原住民學生因為不擅抽象學習而導致學習成效低落,教學者就必須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事物,藉由他們偏好具象、且操作式的學習去建構學科概念。
透過以學生為本位的課程,我們進行教學與教學的改革,規劃實地踏查及實作課程,藉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協助學生在探索中歸納出學科知識的原理原則,提升學習成效。最終目的是希望課程中的成功學習經驗,能轉嫁到其他領域的學習,培養孩子們主動學習、探究知識的能力。
此外,資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要學會以資訊科技為工具去解決問題。不過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不論是師資、設備、經費、及學習成效上都與都會區有極大的落差。而原住民人才有侷限發展的傾向,大多就讀社會人文類科及體育類科,就業傾向缺乏多元性。
資訊力就是競爭力,透過資訊融入教學,培養學生善用科技工具的能力;課程中新興科技的應用,能豐厚學生資訊科技的知能,厚實學生與未來接軌的能量,縮短城鄉科技教育的差距。
【立基熟悉的在地文化,提升學習意願】
長期的學習成就低落及與傳統文化疏離,偏鄉學生幾乎成為不願學生成為文化雙盲的失根蘭花,我們藉由改變課程與教學的內涵,改善學校學習與教學的風景。因此我們規劃的課程,都是以學科知識為主軸、並從在地特色出發。除了融合學生熟悉的文化與生活經驗相外,也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學習特質,提供具體操作、合作互動、以及情境化的學習機會,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表現。
108 課綱強調學習要與真實情境作結合,透過體驗式學習,經由活動的安排及設計(部落導覽、實地踏查),使學生們身歷其境,在學習情境中實踐、體驗及反思,以建構新經驗。藉由與學生生活情境相關的課程,提升學習意願與學習方法,厚實核心素養,培養他們成為能面臨挑戰的終身學習者。
成果與效益:
一、學習態度正向改變
學業低成就一直是原住民偏鄉學校的最大困境,而消極的學習態度是課業表現低落最大的原因。我們藉由學生熟悉的學習情境及學生擅長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信中的孩子上課會主動發問,課堂氛圍積極和樂。
二、會考減 C 成效明顯
以學生為中心,且符合他們學習習性與生活情境的課程,確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106 年會考本校減C成效獲得南投縣第二名。而長期觀察,本校會考 5C 比例從 105 年的 47%,108 年度減少到 12%,成果斐然,足以證明校內課程改革的成效。
三、關鍵能力的培養
透過課程實施的前後測統計圖表,可以看出學生的三項關鍵能力在課程實施之後皆有所提升。
1、「團隊合作」能力平均進步 0.4 分,表示透過 ME-PBL 教學法能讓學生以小團體的方式充分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懂得相互合作。
2、「溝通表達」能力平均進步 0.2 分,雖不顯著,但經過多次上台發表、訪問對談與回答問題的練習,教師觀察到學生的口條較以前清晰,且對於在眾人面前說話這件事較不像過去那視為畏途。
3、「創意思考」能力平均進步 0.1 分,沒有明顯差異,推測可能此項能力與學生個人的先天條件與成長環境較為相關,非短期可以大幅提升,需要長時間的養成。
四、在地認同的養成
本校團隊運用社區意識量表針對參與學生的「在地認同」程度進行前後測, 由統計圖表可以看出,學生的「在地認同」程度在課程實施之後有所提升,平均進步 0.3 分,而且平均分數高達 4.3 分。原因在於鄉村社區較封閉,村民連結度原本就高,再加上原住民是家族制,部落居民幾乎都有親屬關係,所以學生意向很高。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這個課程模組榮獲 105~107 學年度教育部行動學習、數位深耕計畫、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計畫比賽之優良學校殊榮。相關課程於公開網站中分享,本校核心團隊也不吝分享課程規畫經驗與成果,在 107 學年度就進行 10 場次的課程分享。
二、目前南投縣的仁愛國中及苗栗縣的泰安國中小也開始採用「科技部落,虛實呈現」的社區數位覽概念進行校本課程。信義國中的三套課程也與科技領域中央輔導團的姚述勤老師以及南投縣延和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分享,提供他們在課程範例宣導時使用。另外信義國中也獲推薦承辦南投縣精進國中教學品質-課程核心小組工作坊研習之主辦學校,帶領縣內國中夥伴學校共同規劃校訂課程。
相關連結:
【親子天下】南投縣信義國中 「家鄉」課,找到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