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黃小萍 臺北市萬芳高中教師

「積」飛城市,樂搞建築


上歷史課,沒有上課鐘響,也沒人把課本拿出來,怎麼回事?因為這堂課的地點不在學校教室,而是在景美集應廟。

不同於平日的上課氛圍,學生專注聽著導覽人員解說廟的前世今生,不一會兒工夫,同學們分成幾個不同組別,有的蹲在廟前廣場上,用一塊塊積木拼建出「等比例縮小版」的集應廟;有的則忙著在廟裡廟外按下快門,將集應廟的內在外觀全收進相機記憶卡裡,這堂歷史課,黃小萍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歷史現場,用積木還原古蹟,並透過眼睛跟耳朵來認識家鄉的土地。

為了讓學生不再填鴨死背,而是「活」學歷史,萬芳高中歷史老師黃小萍大膽打破教學框架,將「積木」元素放進課程設計裡,期望透過集體創作與協同創意,讓學生對家鄉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懂得文化資產保存與古蹟維護的重要性。

專案具體內容:

一、專案背景
綽號「大黑白」的樂高積木藝術家陳冠州,以四萬塊樂高積木重現臺灣古蹟建築──龍山寺,不僅開啟建築歷史課程另一種有趣的可能性,也深深翻轉黃小萍對於教學內容的思考。

陳冠州用積木拼出臺灣古早味,也把快樂一塊一塊堆建起來,樂高能做到的,似乎比她想的還要多,那麼何妨不讓這項益智玩具,成為學生的歷史老師呢!於是,「『積』飛城市,樂搞建築」創意教學計畫,於焉誕生。

二、專案架構
「『積』飛城市,樂搞建築」課程,以 5 個 W 為發展主軸:

1. Why──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積木達人大黑白的啟發,醞釀全民社造運動。我們也可以從社區的景美集應廟,在地歷史建築文化資產做起。邀請學生一起走進一個用故事、理解、關懷打造出來的教學場域。引導學生保留家鄉情懷與歷史記憶,重視古建築或老屋的保護及保存,從趣味中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樂趣與溫度。

2. Who──誰來做這件事?
關懷鄉土、在地深耕刻不容緩,由指導老師帶領萬芳高中高一 25 位學生,將其分成五組,包括「創意積木拼蓋組」(5 人)、「攝影照相技術組」(5人)、「口述歷史筆記與解說實察組」(5 人)、「道具場地布置工作組」(5 人)、「美編文宣公關活動組」(5 人),每組分別進行不同的小組任務,並於期末展現學習成果。

3. When──什麼時間做這件事?
利用高中聯合高一跨班選修時段,每週五下午 2~4 點,每週 2 小時活動進行。再於寒暑假期間,安排例行成果展發表進行,從景美集應廟開始,到木柵集應廟,最後安排萬隆集應廟,讓活動有個完美的結束。計畫以三年的時間執行規劃並陸續完成,最後完整統整出大台北南區集應廟文化建築風貌。

4. Where──在哪裡做這件事?
社區就是學校,居民都是導師。以景美集應廟、木柵集應廟、萬隆集應廟三處為活動現場。透過與三地廟方人員接觸與交流,定期參與廟方各項活動、融入廟方文化實際情境,並巧思設計「古傢俱舊傢飾與積木交換市集」、老照片新攝影作品交流、社區耆老說古傳承小劇場,藉以訓練小小文化尖兵。

以景美集應廟為例,廟前有大片廣場可作為 20 個小攤位的文創市集擺攤位置,並於新建大樓室內舉辦積木拼建成果展,一方面進行積木教學試做說明,一方面也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創意積木建築的展出。另外,廟的長廊也可提供小型攝影作品成果展及創意積木拼建的呈現。或依季節與天氣狀況,在每次社區活動舉辦時,搭建有棚或開放式無棚教室,展示各項成果發表,與社區居民及所有參與民眾近距離接觸、互動。

5. What──要做哪件事情?
以積木為老師,說歷史故事,「移動的積木歷史教室」分成三主題及三階段:

主題 1:發表「趣味積木堆蓋歷史創意成果展」
主題 2:發表「歷史建築攝影紀錄成果展」
主題 3:發表「古歷史地圖與口訪記憶拼圖成果展」

(1)第一階段
每週定期募集二手積木,舉辦「積木交換市集」。為籌足更多的積木,老師設計以景美集應廟為「積木募集中心」,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下午,兩個小時期間,學生與社區居民有約,可以安排社區附近中小學生,一起加入募集積木行動,將家中不再拼玩的積木,透過捐贈或交換紀念小物的方式捐出,期待五個月內能募集到更多二手積木,形成一個二手積木新家,在積木海裡創意悠遊,創意搭建、重現古歷史建築。

(2)第二階段
舉辦「老照片新影像長廊交流」。老照片新攝影作品交流,可經由網路上關鍵字來收集照片、從社區圖書館文獻中收集一手史料、透過「臺北歷史地圖」App 來收集古地圖與老照片。接著,對比今日 Google 地圖與街景影像,搭配地理定位功能,讓使用者透過地圖及照片「穿越」古今,了解時代的變遷。期待以現代科學工具的輔助應用,讓歷史原貌更完整地、更有效率地重建早期社區發展的真實樣貌。

(3)第三階段
小小文化導覽員訓練課程。在景美集應廟的導覽解說專員中,共有 13 位資深年長者,其中包括景美集應廟的董事長高義秀先生,他會生動的親自解說自己家族的演進故事。

為培育小小文化導覽員,老師曾安排過一次 30 分鐘,景美集應廟的精華建築講解,由資深文史工作者鄧明峰老師,使用台語與國語穿插,說明廟內的建築細節特色,短短的半小時內,學生獲益良多,也更清楚現場建築實體的樣貌。並在隨後安排的學習作業中,以 2 人為一組,錄製拍攝景美集應廟短片,希望透過影片簡介,讓其他人了解集應廟的來龍去脈。課程的最終目標,就是接續社區長輩們的口述歷史,把美好的故事繼續傳承講下去,先從聽導覽員講古開始,進而成為小小記憶傳承者。

三、專案設計
1. 創新性
透過古蹟巡禮,了解老建築的歷史脈絡,並藉由積木穿越古今的時空籓籬,堆蓋歷史場景、趣味拼造建築,並引導孩子述說家鄉的老故事。

(1)從有形課堂教室到無形教學場域
萬芳高中的所在地,有座文山景美集應廟,非常有故事,具備研究早期台灣移民歷史 ,與社會變遷史的重大意義。因此「『積』飛城市,樂搞建築」課程的第一步,就是由老師帶領學生走訪踏查景美集應廟,讓學生親歷其境,了解社區地景的歷史建築,不僅有其時間價值,更有其社區歷史演進的文化意義。藉此使學生熟悉自己身處的環境、土地、家鄉、進而體認文化素養與家鄉認同的深層感動。

(2)會移動的積木歷史教室
經過有系統的課程設計安排,先從經典台北古城建築開始,透過一塊塊積木的堆蓋與建構,讓學生學習從早期建築結構的轉變、周圍環境的變遷到現今都市的發展,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當個小小說書人,蓋城市、說故事。

(3)多元面貌的歷史呈現方式
以學生為主體,地方社區為縱軸線,刻劃出每個城市特色建築的微笑線條。教學現場無所不在,可以在傳統教室內進行口說歷史;可以在廟宇廣場前進行活動表演,也可以在街道巷弄或騎樓下設置園遊攤位,「社區就是學校,居民都是導師」,因此歷史課可以透過任何形式、任何地點、任何動靜態的設計發想來進行課程學習。

2. 可複製性
期待邀請台灣各地中學生一起走進一個用故事、理解、關懷打造出來的教學場域。從中學生開始,延伸至各縣市學校,擴展至教育學術單位,再配合中央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與再生計畫」。這是可以多元複製的教案課程,因應不同城市與地區的特色建築,展現新文化實力的「國民文化運動」。


成果與效益:

一、對老師的效益
這是一門從老師出發,重新思考如何設計素養的教材,以因應 108 新課綱的挑戰。老師必須跨學群、跨領域教學,並透過設計校外活動參訪活化教案,走出教室、走進社區;進而更精進教師學術技能的提升,指導學生也繼續學習人生。

二、對學生的學習效益
課程內容設計包含多項技能訓練:

1、基礎積木拼做技巧訓練,符合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核心能力。
2、基礎靜物攝影技巧訓練,符合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核心素養能力。
3、基礎影片製作剪接技巧訓練,符合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核心能力。
4、基礎文本閱讀能力訓練,符合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核心素養能力。
5、口述歷史、訪問能力訓練,符合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核心素養能力。
6、口說表達、將短片上傳社群的互動訓練,符合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能力。
7、活動策畫與執行能力訓練,符合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的核心素養能力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核心素養能力。

三、對多元選修課程的效益
這是一門多元素養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期待設計出多項度的專業技能課程給高中學生。從專家學者的演講中,學習建築歷史的演進;從專業攝影師的教做中,學習攝影技巧;從景美集應廟廟方文史工作者導覽中,學習認識文史工作。

加上課程中的主軸積木拼建台北經典建築訓練,學生學習更有耐心,更專心觀察與創意實作。課程設計中也必須與社區居民結合,與社區居民有三個活動的產出與三項成果展的展現,學生學習到人際的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四、對教育現場的效益
1、教育應該不一樣
開始由下而上,從學生身上找問題,在學生學習現狀下,適時修正教育軌道,每個學生都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學生」。

2、教師應該不一樣
不再關起門來做學問,而是敞開心胸、打開視野、開闊教學,每個老師都是「課堂中的神奇魔術師」。

3、課程應該不一樣
設計多元課程,跨領域、跨學科、跨場域,有系統的規劃特色性、主題性、啟發性的教案,讓每個課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武功寶典」。

4、教科書應該不一樣
未來教科書設計是透過主題式的安排,因此設計有溫度、有感動、有觸動的內容,可以有效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學習,每個教科書都是「有趣功能性強大的使用說明書」。

5、教室應該不一樣
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走入人群,學習群己的互動、人我的關係、團體的合作,「社區就是教室,居民都是導師」。

6、作業考試應該不一樣
讓學生有帶得走的能力,超越作業、超越考試,學習多元文化與具備國際觀點,在手機裡寫作業、在電腦電視前查資料、在 YouTube 上看報告,每個作業考試都是「益智問答的知識王遊戲」。


影響力與擴散性:

課程從 106 學年度開始,第一年與美術及資訊科老師結合,設計行銷「台北自由行」主題,相關課程放置於學校官網、YouTube,獲得教學卓越獎及獲邀參加台北市高中職博覽會;第二年課程以「建築歷史」為主軸,設計創新教學,以積木拼建台北經典建築物及社區景美集應廟,是高一熱門選修科目,相關作品影片皆放置在 YouTube,並參與信義全民社造比賽獲得晉級。

在校外課程規劃的設計,目前是台北市第一所古蹟走踏建築歷史課程實施的學校。目標是透過一系列有系統課程的規劃「實地考察」→「收集整理」→「知識匯入」→「積木產出」。目前已拼建台北經典建築物為紅毛城、承恩門、景福門、龍山寺、總統府、紅樓、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


相關連結:

【自由時報】花蓮西富國小保育蝙蝠 3獲信義房屋社造首獎/北市萬芳高中利用積木學習歷史建築 奪中學組首獎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