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聖功女中阿不幸榴槤工作室 黃朝俊、葉惠玉、黃德亮、黃俊翔、馬蕙芬、莊佩錚、邱玉玲、謝可人、邱正明、陳哲融、黃惠靖、賴定煌

瑯嶠里山生態移地教學


「恆春地區的民宅,為什麼家家戶戶都裝鐵窗?」、「紅龜粿表面拓印烏龜圖案,有什麼特別含意?」一群學生拿著活動手冊,在恆春大街上走來繞去,為的就是完成手冊上 16 個任務,這可不是參加營隊,而是台南聖功女中的移地教學課程。

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熱血的聖功女中教師組成「阿不幸榴槤工作室」,設計研發《瑯嶠社區─里山生態移地教學》課程,將教學場域移至校外,帶領學生走訪「恆春古城」與「南仁湖生態保護區」,另類又特別的課程內容吸引學生認真投入,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期許學生可以透過課程主動觀察、思考,發展出解決問題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專案具體內容:

現在的學生習慣被給予答案,欠缺仔細觀察與主動學習的能力。聖功女中一群勇於挑戰改變現況的跨學科老師,自發性組成「阿不幸榴槤工作室」,希望透過移地教學課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這套課程也與現今的 108 課綱:培養學生具備跨領域、跨科目的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相呼應。

「阿不幸榴槤工作室」由一群不甘於教學現狀的聖功女中跨學科教師所組成, 阿不幸的名字靈感來自於吃苦耐勞的日本阿信,當所有人都下班回家休息,老師們還留在教室裡絞盡腦汁設計課程,「ㄚ,真是不幸啊!」,而阿不幸的諧音「阿‧不信」還有另一層用意,就是只要大家同心協力,不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榴蓮為水果之王,它的外型佈滿尖刺,象徵團隊中的老師各具鋒芒特色,儘管氣味難聞,但嘗過的人都念念不忘、從此愛上,於是工作室便以此為名。

【主題統整式課程】

「瑯嶠社區-里山生態移地教學」是一套為期兩天、以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為主軸的假日校外教學活動,開放給高一學生自由參加,雖然沒有學分,但會頒發活動參加證明,這套課程將上課地點從教室移到戶外,希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裡,引導學生自發性的探索未知,將課堂所學的片段知識,重新建構成為完整的資訊。

一、「歷史人文的主題課程」
將學生放到恆春古城中,沒有死板的既定路線,沒有專人導覽解說,只有約定好集合地點,在實境闖關活動中,學生必須憑藉著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如邏輯推理、空間定位、閱讀理解等能力,整合運用在解決各道謎題上,100 組同學可能會有 100 種不同的解謎策略,學生往往在解謎中,又能主動學習到新的技能。

比方說,有個謎題要學生推敲,為何恆春地區的窗戶都會加裝鐵窗,學生可以利用地理課所學,知道這是恆春「落山風」的緣故;在恆春社區實察時也可以實際感受到落山風,從周圍地勢的觀察,更可以直接看到恆春附近的山勢較中央山脈低,所以造成驚人的氣流下衝,學生從此理解了什麼是「落山風」,並且深刻在腦子裡永遠不忘。

二、「自然生態的主題課程」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南仁湖生態保護區」由老師陪同進行壯遊。在當地耆老的解說帶領下,學生必須用自己的雙腳,徒步來回整整 4 小時,踩著羊腸小徑,不僅用眼觀察、用行動載具記錄,更要動腦思考各物種彼此平衡,與臺灣生物豐富的多樣性。在這堂課程中,學生也親身體驗台灣山林之美,喚起對土地的熱愛。

【融入 ICT 元素】

ICT 指的是資訊與通訊科技,在課程過程中,學生必須透過手機拍照與攝影,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使用 Google map 定位及決定探索的路線;透過通訊 APP 與組員聯繫互動;在 Chrome 上搜尋資料;利用 FaceBook 繳交作業及參與課程討論,甚至還有同學會即時直播,邀請家人與朋友共同參與課程活動。


成果與效益:

這套課程以涵養學生的「5C 關鍵能力」為主要目標,期望學生走出生活舒適圈,從「做中學」,享受學習成長的樂趣。

一、溝通協調能力(Communication)
在這項回饋上,有 20.6% 的學生對於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非常滿意,67.6% 的學生很滿意,11.8% 的學生覺得滿意。換言之,所有參與課程的學生,對自己在溝通協調能力上的提升是相當認同的。由於在活動中,學生除了必須彼此協調,還要向不認識的路人跟店家詢問相關資訊,這對不少學生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他們從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在 3C 產品外的真實人情溫度,但也要有被拒絕的勇氣。

例如在市場的紅龜粿攤位上,學生為了得到答案,只好上前和老闆攀談,結果雙方相談甚歡,老闆很開心還送了學生紅龜粿給學生吃,展現出地方民眾熱情親切的一面,最後在提出合照的要求後,連老闆高齡的媽媽也出來和大家一起合照,讓學生感到非常的興奮。

二、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
於學習手冊及解謎任務中,有許多需要思考及觀察、計算的題目,甚至要連結過去經驗,運用在任務問題解決上,因此會讓不少學生覺得腦袋有沉重感,不過令人驚嘆的是,學生沒有絲毫不耐煩之處,反而激起他們的好勝心,這與教室課堂上的操作大異其趣,耐人尋味。在這項回饋上,55% 的學生對於自己在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非常滿意,44% 的學生學得很滿意,5.9% 的學生覺得滿意。

三、獨立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在這項回饋上,學生對於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有 41.1% 的學生覺得非常滿意,47.1% 的學生覺得很滿意,8.8% 的學生覺得滿意,2.9% 的學生覺得尚可。由於一般的課堂教學,容易流於單向溝通,老師將大量資訊提供給學生,於是學生在批判思考上的能力不易展現。但是在這套課程中,老師不再主動提供相關資訊,學生必須自行判斷已思考出正確的答案。

例如學生要找出恆春的天后宮與自己學校的關連,經過詳細觀察後,學生欣喜的發現,原來廟口的對聯上,巧合的有著自己學校的校名,課程中處處皆有意外的驚奇收獲,也激勵了學生全力完成任務。

四、團隊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
在課程進行中與成果發表上,學生必須團隊互助,才能加速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因此,在團隊合作能力的省思上,41.2% 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有進步,55.9% 的學生覺得有進步,2.9% 的學生有些進步。

五、創造力(Creativity)
在這項回饋上,有 23.5%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創造力非常滿意,58.8% 的學生覺得很滿意,14.7% 的學生覺得滿意,2.9% 的學生覺得還好。闖關活動的任務當中,有些題目並無標準答案,需要學生思考出合理的答案,因此學生們無限強大的思維邏輯無限大噴發。

例如在南仁湖的消長問題中,有「養牛吃草」抗陸化的意見,有同學提出「養牛吃草很有經濟效益,因為牛長肥了還可以賣,賺的錢再回饋!」也有同學認為「養牛吃草可以省去人工除草,還很環保,因為不必用飼料。」由此可以看得出學生不夠成熟,但天真的心,不管答案為何,都是一種腦力創意的表現。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 校內分享與影響

1. 教師部分
課程團隊從 5 人增加到 11 人,一起共備共創,參與活動的教師約 30 人次。今年正式成為社群,透過計畫的執行,以及對校內 93 位教師的公開成果分享,本社群的活動與設計受到重視。

2. 學生部分
本活動參與過的學生超過 110 人,約有 30 位學生將這樣的經驗,拓展到校內志工服務的活動設計,例如為初一 250 位學妹辦理新生育樂營,以及為 90 位國小生舉辦國際小公民營的體驗課程。

透過移地教學課程,參與的學生從中學習到營隊活動的安排,需要考量花費的時間、可能遇到的臨時狀況、活動規劃的順序等。另外,在恆瑯嶠社區的分組活動中,學生也體認到如何引導自己的組員開心參與活動,並順利完成任務。
因此,當自己舉辦的營隊結束,每一位學員都開心的滿載而歸,身為營隊大姊姊的她們也因此獲得成長。

二、 校外分享與影響

1. 團隊教師多次與參與行動學習計畫的學校分享,並獲得好評,例如台中葳格中學的行動學習團隊老師,到聖功女中與阿不幸團隊進行交流,學校先以簡報的方式講述執行的方式與成果,再進行座談與回饋。

2.學生積極投入志工徵選,今年度有 5 位同學出國參加國際柬埔寨志工團,3 位同學參加安溪國小志工團。另外還有一位同學參與國際志工領袖營的徵選,有入圍複選,最後為備取 1。


相關連結:

【經濟日報】聖功女中跨域教師團隊榮獲未來教育台灣100肯定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