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鬼抓人、躲貓貓,這些是大家孩提時代常玩的遊戲,也有既定規則。但在孩子們充滿創意的腦力激盪下,加入一些新元素、新規則,再加上天馬行空的故事背景,例如偷沙怪物、變種魚、時間破壞者…,這些遊戲還能變得更有趣!
遊戲是最貼近孩子生活的設計產物,能讓孩子主動探索更多可能性。教師在課堂上教授遊戲設計,孩子們共創出遊戲後,在下課 10 分鐘的時間,就能玩到自己設計的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又會再刺激他們探索遊戲怎麼玩會更好玩?怎麼樣的規則才公平且玩得起來?玩別人的遊戲,同時也是累積靈感的過程,幫助他們設計出更好玩的遊戲;這又能再成為其他孩子的靈感,形成一個遊戲設計學習的迴圈。
只是,遊戲設計對孩子來說並非如此容易,但「漫遊怪獸」有專門開發給孩子的遊戲設計方法。我們透過特定腳本,讓孩子能在創造一個故事的時候,不知不覺累積生成一個遊戲所需要的元素;最後再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孩子們能把故事轉化成一款可以玩、又屬於自己的社交型遊戲。
遊戲設計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步驟一:創造怪獸
首先透過讓小朋友創造一隻怪獸,並添加怪獸的個性、情緒,發想器官的超能力等。怪獸的組件開放性極高,小朋友能創造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可能性,藉由進入怪獸的想像世界,讓小朋友能跳脫平常的生活經驗框架。像是孩子們設計出的「變種魚」就具有三個眼睛,可以辨別好人、壞人,還能用雷射打倒壞人。
步驟二:說故事
小朋友帶著他們創造出來的怪獸,進入我們設定的腳本,並開始輪流說故事,發想這隻怪獸在這個世界會遇到什麼「困境」,他們要「做什麼事」才能克服那些困難,怪獸在這個世界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怪獸朋友,產生什麼樣的「互動」?這個步驟也讓孩子盡情的創造各種可能性,不同的腳本則能產出不同類型的遊戲。
例如台南裕文國小五年級學生設計的「時間破壞者」,是一個能擾亂時間、空間,讓世界變得混亂的怪物;帥氣的主角可以穿梭時空,用「龍之淚」來摧毀「時間破壞者」。
步驟三:轉化成遊戲
在說故事過程中所發展的「困境」、「做什麼事」、「互動」,便是轉化成遊戲的要素。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引導小朋友把剛剛在虛構世界中的故事,轉化成能在實際生活中執行的行動、遊戲規則等。此步驟是整個遊戲設計的重點,也是訓練到孩子最多能力的一個步驟,包括創造力、具象化能力、轉化能力、以及統整能力等。
以「時間破壞者」來說,規則上就類似鬼抓人。在孩子們彼此不知道對方身份的情況下,怪物要抓到難民,主角要抓怪物,而難民要想辦法逃走;孩子們在引導下自行設計出彼此牽制的玩法,確保遊戲順利進行。
步驟四:試玩和迭代
一個新遊戲產生後,試玩是讓孩子最興奮的時刻;但玩了之後,又是另一個設計的開始。孩子們會發現有些規則「玩不動」,或是有一方總是一直輸;也有些孩子會主動提出想加入新的道具,讓這個遊戲更好玩。透過不斷地玩、並重新思考怎麼樣可以「玩得動」,讓遊戲規則是對大家都公平而且好玩的,孩子們能學會換位思考和設計迭代的能力。
成果與效益:
透過遊戲設計,孩子主要可以培養創造力、設計思考、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等四大能力。而在整個設計流程中,也會訓練到很多其他能力。
譬如孩子在一開始說故事、以及最後要把自己的遊戲規則,說明給別人聽的時候,可以大量訓練到孩子的表達能力;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發生不公平的規則時,孩子也要能懂得傾聽與同理別人的感受,遊戲才有辦法進行下去。另外,孩子在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遊戲之後,可以從他們在向別人說明遊戲怎麼玩的眼神,看出他們非常有成就感;也有老師跟我們說,有些孩子平常比較調皮,但在上完我們的遊戲工作坊後,不僅變得喜歡上課,上課專注度變高了。
影響力與擴散性:
「漫遊怪獸」曾獲得 2018 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服務設計類金獎。目前在台南裕文國小、麻豆國小、善化國小及一些工作坊上,已接觸近 150 位孩子,累計 30 款新遊戲。
我們每辦一次工作坊,就會在一開始和孩子們分享其中一些其他孩子設計的遊戲,讓孩子的遊戲也被其他孩子玩到。我們也將這些遊戲放在平台上,希望能讓更多孩子玩到這些遊戲,並想出新的遊戲。同時,我們也持續向更多教師分享我們的遊戲設計方法,希望能讓更多孩子體驗到,自己也能當個小小遊戲設計師。
相關連結:
漫遊怪獸 官方網站 2018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服務設計類金獎-漫遊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