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財團法人台灣好文化基金會

大潮南扎根計畫


早晨鐘還未響,孩子就衝進教室,拎起大斗笠往頭上一戴,直奔那片心儀的田野,準備動手抓菜蟲。懷著「透早就出門」的農者精神,柯文昌與蔡明介帶領「台灣好基金會」與「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一同回屏東家鄉啟動「大潮‧南紮根計劃」,在國境之南漾起一股土地情懷。

此計畫分成三大系統「神農計畫」、「藍天教室」及「潮書院」,邀請知名藝術家和專家,為國中小學生進行適才適性的啟發課程及工作坊,目標在於扎根食農教育、引領肢體開發、帶動人文思辨。幾年下來,不僅豐富屏東教育資源,也喚起下一代對於環境保育及在地文化的關心,讓孩子們在認識自己與故鄉、凝聚土地情感與家鄉認同的同時,揮灑奔騰的創造力。

台灣好相信教育有翻轉鄉鎮的力量,導入各項資源,從屏東延伸至海外,開啟接觸啟發性、多元化、跨領域的學習方式,也開放觀課,希望激發鄉鎮教師的教學想像及方法,帶動鄉鎮創新教育的火力。


專案具體內容:

【小小神農 你我他】

「一所學校,一畝校田」是神農計畫的特色,主要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為架構,連結社區、在地青農和創新教育團隊。目前在屏東潮州與南州的四所小學裡,有著令人羨慕的「校田」,一間沒有牆壁的跨領域實驗教室。每個學期有三堂課邀請在地有機農友擔任農事老師,帶領孩子們透過動手實作從農事認識故鄉的水文歷史。

另安排三堂課,由台大昆蟲所蘇立中老師所領軍的「舞春食農工作室」,規劃結合校田的創新主題課程,如<土壤神秘客大調查>,DIY
製作柏氏漏斗來篩出土壤生物,觀察辨識生物種類,建構簡易的土壤生態食物網;<神農之蜂:獨居蜂與她們的棲地故事>以台灣原生物種獨居蜂為主題課程,從植物與昆蟲的關係到生態系形成,透過觀察、實驗、討論、記錄,讓農業結合科普,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看到孩子們發光的眼神,就是我們的成就感。

同時「校田」也是最佳的立體教材。孩子如何面對欣喜的豐收與失落的欠收,都可以是啟動學習引擎的契機,如南州國小遇到瓜類作物無法生長,探究後發現是土壤病蟲害的問題,如此「立即且真實」的農作問題不會因為解題失敗而暫緩,反而培養了孩子勇於面對挑戰的態度,成為最直接的教材,只要做對了,成就感也來得相當直接且快速。透過「觀察、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們從做中學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雖然都稱為校田,但我們會幫忙各校創造校田差異化,栽種不同的特色的農作物,並嫁接各校特色發展所需之資源網絡,讓每個校田有自己獨特的風貌。

除了以校田為核心的教學,每年一場的校外體驗也是重點。串聯高高屏有機農場、農業科技園區等在地產業,對於有機飲食、友善耕作、科技農業等有更完整的知識建構,讓孩子們有多元學習的機會,拓展眼界,豐沛資源,更讓他們有能敬佩效仿的榜樣。

【我的家鄉 我來挺】

屏東是農業大縣,土地教育的課程規劃讓孩子深刻認識農業是一門科學,建立對農夫的尊敬與出身農業縣市的驕傲。若只關心種植,卻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消費有機食品的觀念,實在說不過去。因此,我們每學期會補助一道購自屏東在地有機農友的有機蔬食給每一間學校,除了讓孩子透過「飲食」直接感受有機與慣行農作物的差異,建立味覺與故鄉的連結,同時也實際支持在地有機農友,共創多贏局面。

當孩子體會到大地滋養他們,他們就更願意回饋鄉里,如四林國小社區的居民與學生攜手共行,將校田的特色作物「紅藜」製作成「紅藜饅頭」等美味的料理,獻上作為教師節活動的感恩美食;潮南國小將校田特色作物「香草」作為與社區銀髮長輩的共學主題,辦理香草 DIY 手作工作坊,在銀色的世界中,孩子的笑聲是好美的點綴。

【讓我們舞一場藍天 在自由中呼吸】

面對阡陌田畝,身體是你的工具,是你珍貴的資源,必須有效開發、激起更多潛能。我們從農事開始體會孩子鍛鍊身體的重要,因此與巧妙結合人文教育、肢體探索的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合作「藍天教室」。在潮州與南州五所小學,針對低、中、高年級,以「生活律動」與「武術」課程,更多了解自己與身體、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世界的不同體感,釋放快樂的能量,體會自由。我們相信身體要先開心的動,才能深入學習。

此課程分成兩個部分「生活律動」和「武術」。雲門與音樂、幼教、心理學等專家,一起開創出「生活律動」教學系統。配合孩子身體成長,不同年齡層有不同肢體協調的律動課程設計。刪去「你跟著我跳」的模仿式教學,從為孩子創造情境與想像中,透過觀察和創意的延伸,引導他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動作;如讓學生以身體表達出數字 0-9、與同儕合作表現一座倫敦鐵橋等。

武術則是雲門與武術大師徐紀合作,拆解主要派別套路,將其轉化成修養心性的課程內容。每次上課從「尊師‧重道‧愛同學」口號喊起,蹲馬步更是每堂基本功。雲門的武術課不教人打架,而是一拳一拳,一腳一腳,安靜而專注的,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安靜下來,向內琢磨自己的生命厚度與廣度,透過握緊拳頭,讓兒童與青少年找回靜定的心和發亮的眼睛。

【廣納各界傑士 知識如潮水奔湧而來】

關切自然、關切身體,心靈的富足更是不能省。台灣好建構了一個知識分享平台,人文藝術與科普教育並行,命名為「潮書院」,邀請各界知名專家學者以有別於體制內的正規上課方式,引導參與學生對於課程主題的興趣與認識,培養學生對於事物的好奇心,激發想像。科普教育教育方面,2018 年起,邀請科技部「科普教育計畫」總召集人、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系暨奈微所」李旺龍教授,透過簡單的素材進行實作認識科學,例如以樹葉、紙杯、戰鬥陀螺、氣球,從中讓學生學會感受、懂得觀察,原來日常生活即是科學研究的起源。

人文藝術方面,則邀請藝術家與文化人南下屏東。迄今,已邀請龍應台、東明相、吳耿禎、楊仕毅、優席夫、阮慶岳等啟發偏鄉學童的創造力、觀察力。希望偏鄉的孩童與都市同樣擁有多元面向的資源,提供不一樣的視角與啟發,灑下一顆顆文化與思想的種子。

以犀利風格著稱的龍應台,她在上作文課時,利用故事情境引導學生「從思辨到論辯」,讓學生腦袋雷達開啟,學習邏輯思維的建立、問題深度的思考、故事(主題)的發展軸線,到價值判斷的多元面向。而出身潮州的知名文學家、建築師、策展人阮慶岳,則以拍攝廢墟的經驗,帶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虛與實,實際的空間、時間增加讀者對於作品的真實感,虛構的創作則滿足讀者的期待與想像。上完課後,學生寫出來的作品,對用字遣詞、起承轉合的思辨與感受力,確實增強了許多。

美學創作由東明相和優席夫教繪畫課,先引導學生好好地看看自己、想像自己,並以色彩、線條畫出自己獨特的美,發現自己的本質,最後上台分享畫作,勇於表達與敘述自己的感受。藝術家吳耿禎和楊仕毅則擔任剪紙課的老師,先後引導同安國小的學生、師長、家長進行剪紙創作,讓剪紙不光是紙的藝術創作,還是光與影的結合、是感受故鄉風的力量,更是傳達心意的媒介。所有的傳統,換個眼光後,都可以是最當代、前衛、創新的一種生活體現,「剪紙」和「務農」都是很好的證明。



成果與效益:

一、神農計畫──自主學習,激活老師與學生的內在熱情 vs. 適性學習,打造跨領域學習場域
透過校田實作,學生觀察天地的平衡、生命的變化、人與土地的關係,色彩美學的體驗,農事成為他們每天在校的動力,既是學習,也是生活,更是遊戲。學校老師以校田為輔助教材,將校田的元素融入教案設計,不僅提升孩子們的學習動機,也讓老師的教學更富變化、更有趣味,重拾教育的熱情。師生們一起動手農作、解決問題、分享成果,更是溝通師生情感最好的方式。此外,有別於體制內的單一教學內容,我們運用土地教育課程,讓校田、有機農園、農業科技園區等都轉化成學習教室,重視每位學生的差異性,讓學生探索、觀察,運用五感體驗適性學習發展。

二、藍天教室──增進穩定度專注力 vs. 提升自信與表述力
在藍天白雲下尋找與身體對話的方式,學生以情境方式進行討論,肢體可以無邊無際的舒展,身心都獲得釋放與自由。如此或靜或動的過程中,有效的幫助孩子提升對於自我的專注力與穩定度。充滿創意與想像的課程,玩中學,不僅認識自己的身體,作自己的主人,更是從害羞扭捏中跳脫,能夠自信的展現自己的獨一無二。

三、潮書院──開啟廣闊視野 vs. 引動思辨力與創造力
運用以往常見的主題課程,但以不一樣的授課方式和不同的內容導入,學生因此腦力激盪、眼界大開,儼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並在創新的引導與刺激下,老師會帶著孩子透過思辨過程,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刻,就算孩子所在偏鄉,也是無敵的,他不會小看他自己。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神農計畫」與「藍天教室」已成為屏東教育界觀摩交流對象。如與神農計畫合作的四間學校,目前都是屏東縣食農教育種子教師與示範學校,其中潮南國小與南州國小有系統地與理念課程結合,成功以此發展出學校特色。

二、「潮書院」激發各界對於偏遠縣市創新教育的重視與可能性。例如作家龍應台在「潮書院」的作文課,觸發了大陸「南方周末」報社在 2016 到 2017 年間,與北京、浙江、江蘇、湖南等電視台合作打造實境節目「一村一課」,邀請世界有名的華人學者專家,分別到中國、台灣的鄉鎮上課,以人文知識進行交流培力。

三、「大潮南紮根計畫」吸引來自台灣各地的創新教育團隊與專家走進屏東的潮州與南州,成為這地的教育活水,合力建構潮南創新教育資源整合與嫁接的平台,使更多鄉鎮地區的孩子受益。

四、2018、2019 年陸續組團參加香港書展,讓屏東的孩子與世界接軌,一起學習、交流座談,更有中評社、人民網、源傳媒等多家海外媒體爭相採訪,讓鄉鎮孩子的聲音在全世界都聽得見。



相關連結:

【聯合新聞網】潮州國中生作文課 龍應台用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中央通訊社】龍應台:台灣城鄉差距在文化不在物質
【中時電子報】台灣好扎根屏東 首創潮書院
【生命力新聞】校田即教室 小小神農下田去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