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原來我們家有這麼多的故事】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太過呵護」,萬福國小的老師發現,生活大小事父母都一手包辦,孩子少有機會靠自己的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感官不常用,就會慢慢退化」,為了讓學生重拾對生活點滴的感知,以及與人際與土地關係的連結,開始了故事燈的專案。
首先,教師請來了台北藝術大學的師生,帶學生進行工作坊的體驗,先在孩子心中建構故事燈的知識和圖像,讓他們有一個可依循的路徑之後,便正式開啟在地尋根之旅。此時,全校學生依據口述歷史採訪的學習單,訪問家中長輩或父母親,聽聽他們對這一地的記憶與故事,以書面或影像記錄下來。其次,也邀請地方耆老入校,與學生分享在地的故事,並請長者將歷史記憶透過傳統技藝剪紙,貼在故事箱上,作為一扇扇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櫥窗。只聽故事不過癮,教師透過戶外教育課程設計,直接踏上在地文化之旅,以宗教建築、街屋地景、歷史對照等,引導學生認識社區轉變。
訪談歷程中,社會領域老師會在課堂上,向孩子簡述過去與現在生活的差異,建立學生對社區歷史的先備知識。另一方面也教導口述歷史的訪談策略,給予訪談大綱的建議,讓學生練習透過有的系統提問與紀錄,建構在地歷史與記憶。除了家族故事、地方耆老,教師更帶著孩子走入社區、訪問里長,站在里長的肩上,以更具系統性和規模的視角,更深的認識家鄉萬盛庄。孩子必須分配攝影、錄音、訪談提問等工作,談結束後把獲得的歷史地圖、老照片、錄音錄影等素材,整理成萬盛庄故事並展示分享。
【不只聽故事,也要說自己的故事】
在故事箱課程中,萬福國小全校教師與學生每人皆創作一個故事燈箱,來點亮萬盛庄的故事。別小看一個燈箱,它可是結合了非常豐富的元素,可供學生多方探索學習。首先,如何將採集到的故事,透過藝術創作來呈現社區故事與文化?燈箱裡只能有三張圖,如何擷取故事要點繪製成圖片,將故事元素拆解成為三個部分,串連故事元素、動作與場景,即為重點濃縮與邏輯訓練的過程;立體的故事圖片與打燈之後影像交疊與大小的變化,是自然課的範疇;也讓學生嘗試改進轉盤速度與光線投射,以呈現不同視覺光影效果,感受不同於平面圖像的立體動態呈現方式;科技學習部分則是在製作好故事燈後,學生透過平板錄影說明故事創作內涵,並提供條碼,讓觀眾可以掃描入內,知道更多關於創作的緣由。
【西方有萬聖節,我們有萬盛庄】
西方以南瓜燈慶祝萬聖節,在文山區的萬福國小結合社區,以故事燈為媒介,共同創辦社區光節「點亮!萬盛庄」,讓過往歷史與文化再現,凝聚社區營造行動力。孩子在採訪故事時,與地區長者有歷史時空交集,因此在這個溫馨的節慶裡,不僅開設老幼共學的工作坊,孩子與長者混合編組,以社區記憶為主題,共同創作屬於年節記憶的剪紙燈,也將全校師生創作的故事燈與社區長者剪紙燈一同展示,與里辦公室合作,在鄰近學校的公園中,布置成一面面壯觀的燈牆,邀請民眾共襄盛舉。展出同時,還邀請臺灣藝術大學同學舉辦音樂會,影像融合音樂,相輔相成,夜晚中更令人陶醉。
除了燈節的展示之外,也設計社區小旅行活動,開放在地或外地的民眾報名,全程由學生導覽景點並訴說自己的故事,讓更多民眾對公館到景美、擁有河川和小丘的「萬盛庄」有深刻的認識。燈節不只是一次的花火,而能延續一屆屆,希望未來故事燈可以結合 2020 年「舊景美溪支流開蓋」的計畫,成為公園裝置藝術的景觀。
成果與效益:
關注在地文化與歷史故事,激發親師生文化認同及藝術創作;
透過跨領域主題統整課程,創造藝術課程新思維及行動擴散;
結構化故事燈內涵與課程,學生學習遷移內化成生活藝術家;
藉由不同世代對話與共創,讓校園成為老幼共學的藝術環境;
運用生活元素的藝術創作,使藝術融入生活中成為一種美學;
有效連結社區與鄰近機構,成為戶外教育景點與社區護童小站。
故事箱的專案翻轉了以往學校配合社區的形式,進而由學校發起,以「小手拉大手」的概念,動員民眾,活化社區,更是描繪出家庭、社區共同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美好圖像。天燈可以祈福,故事燈可以探索社區的歷史文化,利用隨處可得、可回收的紙箱,賦予創意與知識,簡單卻能做出令人感動的效果,不僅孩子、參與的師長也都因此更瞭解生活,打開感官,提升創造力。郭瑞芬校長感性的說:「希望故事燈可以一直一直串聯下去,當孩子在黑夜中看到這一盞盞亮光,就知道:家到了!」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2018 年 雜學展──臺北超能力世代
萬福故事燈於 2018 年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邀約,共有 70 個師生光影故事燈、70 個社區剪紙燈,總共 140個燈,參與雜學校展出。這兩大座故事燈分別代表著學生的社區光影故事燈,與長者的回憶傳統剪紙燈,並列展出,如同兩個世代對社區的不同詮釋與對話。
二、2018 年 Maker Faire Taipei
本校藝術團隊,報名參加 2018 年臺北創客嘉年華展出,會場中展示部分故事燈箱,由團隊老師將模組化的「點亮!故事燈」課程,與參展的教育界人士分享。故事燈的製作橫跨數個教學領域,由最初自然領域與藝美領域,到後來跨入社會領域、語文領域與綜合領域,充分發揮 STEAM Making 精神。
三、2019 年 臺北燈節
藉著學區督學推薦,再經與臺北市觀光傳播局討論後,以特邀的方式參與 2019 年臺北燈節。於北門燈區「我愛創作亮晶晶」設立一座全校全校親師生 630 盞故事燈,其中 315 盞是由學生與老師創作的旋轉光影故事燈,訴說的是萬盛庄在地故事,另外 315 盞是親子共同創作與社區老奶奶們的剪紙故事燈,則呈現屬於大家的年節記憶,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美的感動,重新把教育跟土地、歷史與生活連結在一起,讓文化扎根在臺灣這塊土地。
四、2019 年 寶藏巖光節藝術家
「用另一隻眼睛看我們的社區」小朋友帶著家長一同參與故事燈之後,我們希望社區裡面可以提供給學生另外一種眼睛,由生態與環境保育的主題,讓學生們仔細審視社區與環境的問題,此時的故事燈更加豐富,幸運的是參與的志工家長們在這樣的主題下不是一種嚴肅的叮嚀,而是一種光明未來的展望。我們在寶藏巖展出的時候,多了這一組彩色剪紙故事燈,引領大家往共同的未來前進。
五、2019 年 8 月,受邀到日本參加「Maker Faire Tokyo」展出,在國際間分享台灣的創新藝術與人文創新教學。
相關連結:
【蘋果新聞網】百則在地事蹟拼出絕美「故事燈」 師生文史踏查意外找到神明的公文 【教育家】一座長達35公尺的故事燈牆 萬福國小陳雨禾老師的巨大STEAM創客課程 2019台北燈節-萬福國小故事燈(萬盛 點亮!萬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