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北市文化國小國際文化部

小小模擬聯合國在文化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對 2030 年的教育想像,認為學校應形塑微型社會,成為陪伴孩子養成跨域視野的基地,與全球脈動思維相互連結。

2010 年,臺北市文化國小透過組織再造,規劃校訂課程「國際文化」,將世界視為是孩子學習的內容與場域,讓孩子的學習突破學科界線,讓學習思考更全方位。

2015 年開始,各科老師打破學科界線,共同設計了「小小模擬聯合國」主題式課程,帶領孩子進行 ORID(焦點討論法)、情境體驗、反思,結合各學科所學,進行一場不同立場代表的辯論。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針對世界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蒐集資料、主動探究,提出協商與溝通,轉化知識,涵養重要的國際素養。

專案具體內容:

小一的孩子,在課堂上邊唱邊跳英文歌;小三的英文課,孩子們在外師引導下,清楚的說出「尼加拉瓜瀑布」並不在「尼加拉瓜」;小五的學童討論「法國槍擊案」……走進北投文化國小,看著小小的孩子聚在一起討論世界童工的問題,一封封有英文也有中文的稚嫩的筆跡,寫著鼓勵難民話語的明信片,這些軌跡從 2010 年開始在校園延伸。

2015 年開始,文化國小的教師們以「小小模擬聯合國」為五、六年級的主題式教學,形塑了小型國際會議現狀,帶領孩子一同針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探究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世界問題。

【融合社會課、國語課、資訊課的國際文化課】

課程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國際會議形式與思考脈絡培養,針對進行一場國際會議所需程序,在「社會課」中帶領孩子思考,包含國際組織的功能與任務、世界的基本人權以及面對社會的災害與防護;在「國語課」進行「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的寫作形式教學,讓孩子有架構的整理出自己的想法立場,並透過有意義的證據去證明立場。而「資訊課」更透過關鍵字搜尋,帶領孩子分辨網路資料,並從大數據中尋找適切、合宜的立場證據,建構自己對於議題的論點想法。

第二部分為針對會議議題的探究,2015 年的議題是「自然資產買賣─厄瓜多雨林拍賣」、2016「世界難民潮─難民收留問題」、2017「芎頂之下─PM2.5 防治」、2018「氣候變遷─北極融冰議題」以及2019「兒童權利─世界童工問題」。透過世界的議題,老師設計議題桌遊遊戲,帶領學生透過「情境遊戲化」的方式體驗世界重要議題,接續教師透過 ORID 焦點討論法的提問引導,帶領孩子認識客觀事實,感受各國不同立場,並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與討論後的決議。

【促成不同班群共同對話】

在課程中,五、六年級要進行班級配對,讓六年級學長姐做經驗傳承楷模,五年級孩子擔任會場主席、司儀、攝影等工作,並選出兩組人擔任美國代表與非營利組織代表,而六年級則是擔任厄瓜多、德國、印尼等六組不同國家代表進行討論。

在會議前,兩個年級同時針對前述課程進行準備,並將代表該國的立場進行錄製,由兩個年級的教師分別在班級撥放影片,帶領孩子觀看了解各國立場後,班內進行初步對話提問,並為思考較欠思慮的部分進行資料準備,最後在兩班共同時間中,進行正式會議提問。

會場上,孩子會主動準備厚厚的資料,針對被質詢國提出具體的問題,亦或有耐心的回應他人的質疑,自然而然的,可以看到孩子自主的、和諧的透過有規範的場域進行有條理的溝通與協商,進而了解世界國際組織的價值與意義。

在這樣的互動之中,校方也嘗試邀請周邊其他小學、跨國姊妹校合作,希望透過議題探究,帶動更多不同觀點的討論,讓孩子更能理解他人的想法、互相尊重包容並協商解決問題的方式、重視全球共同體的相互依存性。

【營造個人與團體的探究空間】

在主題課程裡,孩子有擔任各國角色的工作任務,同一組內的孩子能夠依照自己的專長項目,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在德國裡,具有領導力的孩子擔任總統,管轄組內不同的意見與工作項目;善於口語表達的孩子能夠擔任外交部長,針對他國的質疑提出我國的看法;較為安靜的孩子則是能夠協助整理資料,擔任經濟部長、內政部長,為國家找出案例與論點;善於手作的孩子則是擔任國安局長,負責國家整體秩序、會議形象的營造。

在這樣的角色安排中,每個孩子都能夠各司其職,老師也會賦予共同的學習任務,每個小組需站在自己國家的立場,針對議題內容討論出共同的論點,並整理出立場書,讓整個小組的運作能夠互助共作,相輔相成。


【引導孩子感受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整場會議過程,老師們僅作觀察的角色,所有的程序掌握在孩子手中,將學習主導權回歸給孩子。課後老師們針對會議進行兩部分的討論,首先針對會議進行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聯合國的存在價值以及世界各條約背後所代表的國家意涵,孩子說到:「原本以為巴黎協定只是簡單幾句話,不過透過模聯,我才知道要這麼多國家討論出一個結論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聯合國還是有它存在和加入的必要,否則誰為自己的國家立場發聲呢?」

第二部分則是由老師帶領學生思考這次的議題是否得到解決。引導孩子透過角色轉換,深刻體悟各國立場,也了解世界許多問題非單一國家可以解決,而是透過共同的協商,有國家退一步,有國家進一步主動幫助,才能促使世界變得更好,這個過程,讓孩子實際行動感受,而成為關心世界的的全球公民。


成果與效益:

一、重視每個孩子激發求知探索的樂趣

透過世界議題,引入與孩子生活貼近的當代世界實際問題,讓孩子從新聞、報紙、各方網路媒介就能夠感受世界,從發現問題,了解各國問題樣貌、蒐集資料、建構論點、提出想法、解決疑問、相互協調,最後形成結論的完整問題解決歷程,提升敘事與應用科技工具的能力。

在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夠提出自己對議題的不同想法,像是針對「兒童是否能進行勞動工作?」孩子更是能從歷史脈絡看見英國工業革命當時對於兒童工作的意義,進而提出「解決貧窮才是解決童工問題的根本」。

除了固定的議題引導學習單外,孩子要自行準備一本資料手冊,透過自己的自主資料蒐集,讓我們看見孩子們主動探究的歷程,裡面包含每位成員找到的相關事例、新聞,他們針對各國立場準備的問題、預設自己可能被提問後的具體回答,這些都是課程中沒有規定的作業,但孩子卻願意主動地去探索,這些都是學習中最美的風景,也是在學習中培養出的重要國際素養。

二、引導學生主動關注世界

這是一堂沒有紙筆測驗的課程。課程結束後,我們發現孩子對於議題仍會關注世界新聞,自己上網找是否這些議題得到了解答。甚至我們在一年的模擬聯合國後,有孩子自己因為有感於「北極融冰問題日益嚴重」自主發起了「搶救北極熊」的連署活動,當我們看見孩子在下課時穿梭各年級班級,拿著上課用的立場書與自製的海報向學弟妹宣導活動時,我們便發現孩子能夠從「想」到「做」,對世界採取了具體的行動。

此外,透過課程的引導,孩子發現透過科技運用知識的取得漸趨容易,因此透過對於世界議題的關注,讓孩子除了遊戲外,能夠看見世界,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三、公民行動孩子大不同

透過課程解決問題歷程,促使孩子多方參與改變自己、改變社區、改變世界的活動。
2018 小公民養成術──家的記憶【首獎】
2019 DFC 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六年級組【入選】分享季
2019 Go! English「用英語告訴我們,你會做什麼讓世界更美好?」──六年級組【入選】


影響力與擴散性:

本校國際教育課程教學深受教育局、移民署、僑委會肯定,除接待美國、歐洲、加拿大橋校校長教師參訪、更與印度、香港、日本等國學生進行課程互動,獲得臺北市教育局與英國文化協會頒發國際學校獎升級版(ISA)認證,是臺北市唯一獲得此獎項的小學。

此外本團隊課程多次受邀至臺灣各師培大學、國中小群組研習、校訂課程規劃、夢的 N 次方【臺北、臺東】、臺北市國際教育初階培育、教育廣播電台等地,推展分享國際教育經驗至教學實務現場。

本校更透過嚴謹的教學團隊發展協助週邊北投國小、劍潭國小、中山小學進行國際教育課程規劃與合作,並和北投說書人、溫泉博物館、銘傳大學國際學生會共同合作,將國際教育經驗傳承,提升周邊國際教育動能。


相關連結: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秘魯印加文化體驗 雙方交流充實國際教育
【中時電子報】北投文化國小英語營 移民官當關主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