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林佳諭 桃園市中興國中教師

接地氣的國際人養成計畫


台灣本身就是個種族多樣性的國家,但身處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而豐沛的環境裡,談到國際教育時,我們卻還是容易先以西方文化作為學習範疇,談到國際觀的培養,我們總會把它與未來競爭力綁在一起,我不斷思索,如何讓國際觀不再只是菁英式的「配備」,而是走入生活自然而然的「態度」。

身為一位國中輔導老師,以輔導人的角度,我心中的國際觀,是能夠尊重及欣賞各種多元文化價值,在新文化情境下具備調適的能力。從自我認同到與世界接軌,這其中的路徑,有無數多條。我試著將過去旅行時累積的人脈、資源及養分,轉化成新的能量,將世界帶回教室,開啟了「國際人養成計畫」。


專案具體內容:

國際教育到底應該教什麼,誰來教?老實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光是用 google 搜尋「國際觀」這三個字,就會出現 2 億多筆的資料。有人說國際觀是面對全球化社會的必備技能,有人認為有國際觀的人擁有更廣的視野、更多的選擇,有些人則把它視為提升競爭力的基本裝備。但對我來說,有目的的國際觀,很容易在目的消失後,便跟著失去它的價值。我心中的國際觀,是走入生活的,是跟自己的生命經驗有所連結的,因為唯有跟自己連結,產生意義後,才能夠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命態度。

「唯有親身去經驗、去感受,在歷經價值衝撞、崩解後,才能真正拾起那些重要的、珍貴的部分,然後重建自己的世界觀。」這是國際人養成計畫的核心價值,也是我給自己和孩子的目標。

於是,我開始嘗試將「沙發客」帶進教室,讓孩子有機會親自跟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交流互動;同時接下英語資優課程,開放教室,讓所有對英文及多元文化有興趣的孩子,都有機會共享資源,從不同角度重新詮釋英文對自己的意義;我在校內成立了第一個國際教育教師自主學習社群,設計一系列移工主題的課程,從在地文化出發,連結社區資源,讓老師們感受到國際教育不是遙不可及,同時也帶著孩子們走出校園,踏入生活社區,去實地接觸這些在我們身邊豐沛的文化資源,從此,我們明白一件事,「知識,唯有在真實生活中被運用,才會產生意義,成為力量。」

【歡迎光臨,沙發客來上課】讓世界走進來 X 真實連結 X 產生意義

我以自己過去本身當背包客自助旅行的經驗,透過「沙發衝浪平台」,不定期邀請各國旅人進到教室。這些國際旅客與學生們一起聊人生故事、分享異國文化、一起吃午餐、一起踢球、一起學習不同國家的招呼語,及如何向喜歡的對象告白。

當孩子們看到一位真實的外國人出現在教室、出現在眼前時,他們充滿了好奇及期待,他們會因為想跟對方溝通,開始拼命擠出腦中所有會的單字。此時,英文,突然不再只是課本或試卷上的知識答案,而是一個能夠用來與對方交流互動的工具。當孩子發自內心因為想與一個人有連結而努力時,這樣自發性的學習動機,我想才是最珍貴的。

除此之外,我也加入了民間自主組織──「沙發客來上課計畫」,藉由夥伴的媒合,與國合會合作,邀請來自邦交國的獎學金生,到校與孩子做交流,透過和夥伴們相互分享資源,我們讓這樣的學習網絡更加緊密有效率,同時我們也不定期的舉辦工作坊跟交流會,分享教學策略及心得,讓這樣的美好的能量匯聚後再次擴散。

【連接世界計畫,從找到自己開始】Free walking tour X 邦交國 X 自我認同

利用周末假日,我在英語資優課程設計了「連結世界計畫」工作坊,並且開放教室讓所有對英文或國際教育有興趣的孩子,皆能來參與,透過異質性分組,混齡教學的模式,期待能帶著孩子從不一樣的角度,重新詮釋英文對自己的意義,讓英文能與真實生活情境有所連結,讓國際觀能落實在日常。

從自我認同到與世界接軌,透過四階段的課程,「誰是國際人」、「如果台灣是個人」、「帶我去散步吧」、到「最挺我的兄弟」,結合桌遊媒材、遊戲化教學、咖啡館討論等多元教學方式,帶著孩子重新定義國際觀,了解文化智商(CQ)的概念,培養在地國際視野及跨文化的反思能力。同時為了讓英文能與真實生活情境有所連結,我也引進多方資源,邀請擔任 Like it Formosa 專業導覽員的朋友,為孩子進行一場導覽實作訓練,拆解導覽三元素──Understandable/Memorable/Emotional,搭配生動的示範,帶孩子學習如何用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自己的生活日常、介紹台灣,最後利用所學,我進一步讓孩子們分組,設計屬於自己的校園版的 walking tour,並透過朋友,邀請在開南大學的帛琉交換生 Kenley,來校與孩子們進行一場文化故事交流會。

看著孩子們努力的向 Kenley 介紹校園生活,或許表達不是那麼的完整流暢,但能夠把自己的日常介紹給外國人,對孩子來說,便是個很難得的正向經驗。同時我也期待著,孩子們在勇敢開口介紹自己的生活和這片土地時,也能找回對自己的信心和對這塊土地的熱愛。

「唯有找到自己的根,才能茁壯,然後有足夠的養份去滋養自己和身邊的人。」

【哈囉,可愛的陌生人】在地文化 X 資源連結 X 多元包容

八年級的輔導活動課,我以「移工議題」為軸設計了跨學期主題課程──「哈囉,可愛的陌生人」。這是一堂接地氣的國際教育課,從桃園在地文化出發,走出校園,連結社區資源,配合文本閱讀、小組討論、體驗活動,融合資訊媒材、實地踏訪等多元方式,帶著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這群一直在我們身邊的可愛陌生人。

「哈囉,可愛的陌生人」課程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誰是陌生人」,從刻板印象談起、透過便利貼象限活動,帶孩子覺察自己的刻板印象,進而去思考自己的刻板印象形塑於哪一段生命經驗。找出那些單一故事後,接著進到第二部分「531 任務」,利用經驗學習圈(體驗、反思、行動、歸納)的概念融入課程設計,透過台灣科大迷你教育遊戲團研發的 google 地圖街景遊戲,提供孩子踏查地點和目標的先備知識,並在寒假期間,鼓勵孩子勇敢踏出舒適圈,將知識與真實生活經驗連結,以小組出任務的方式,實地到桃園後火車站踏查並對移工進行訪談,希望孩子們在真實接觸後能解構自己過去封閉的世界觀,破除對移工的刻板印象,重新理解身為一個人的價值。

最後一部分「移樣不一樣」,引導學生將蒐集的資料系統化整理後,在課堂間進行小組報告,同時結合校外社區資源,透過青年局的計畫,與桃園東南亞文化獨立書店合作,辦理校內外的多元文化聯展及製作相關刊物,帶著孩子們將所知所感,進一步透過實踐分享,將能量發散出去,為移工文化建構出更多元立體的觀點。

【讓世界走進來──匯聚能量 擴散影響】教師自主學習社群 X 共備共好

107 年度,我首次嘗試在校內成立跨領域國際教育教師自主學習社群,期待透過跨科合作,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和專業對話。兩個月的時間,我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度分享,針對東南亞移工文化從不同角度切入和詮釋,同時也向外連結資源,帶著社群成員,實地拜訪桃園在地社區資源,透過親身踏查,將經驗及知識整合唯一,將世界帶入學生的學習場域中,賦予學生豐富視野的學習機會。

對我來說,唯有教師自己有感,孩子才會對身旁的人事物有感。我們從桃園在地資源出發,以東南亞移工文化為主軸,融入國際教育、鄉土教育、在地文化認同等議題進行教學設計,並在學校進行教學實踐。並將所有的教學歷程及省思分享在個人教學粉絲專業「木木老師邊教邊學」,期待透過網路平台,能夠跟教育現場的夥伴們有更多的對話機會,共備共好,同時也受邀至各級學校,透過演講跟工作坊,分享所學,期待能將文化智商的概念,帶進教育現場,讓世界走進教室,讓國際觀走入生活。



成果與效益:

一、知識,唯有在真實生活中被運用,才會產生意義,成為力量
透過多元的教學方式,提供孩子真實情境,將習得的知識技能落實在生活中,英文,不再只是考試卷上的填空或是選擇題,而是能讓我們與世界接上線的實用工具。透過與人連結的渴望,孩子們也找回學習的熱忱和動力,開口變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現在,孩子們總是期待著,這學期又有哪些客人會來拜訪我們呢?

二、連接世界,從找到自己開始
對於外國文化,我們有時容易有過度美好的想像,很多時候,來自於自我信心的不足,甚至是對自己不夠了解。透過導覽自己的校園和日常生活,以及一次次與外國朋友的互動交流,孩子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文化,找回自己的價值和信心,找回對這塊土地的連結跟熱愛,最終,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三、接地氣的國際教育,培養對在地文化的尊重及包容
從桃園在地資源出發,以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南亞移工文化為主軸,結合在地社區資源結合,利用文本閱讀、資訊媒材、實地踏訪等多元方式,帶著孩子認識跟我們同樣在這塊土地上打拼的人們。透過實地踏查任務,孩子因為「真實接觸」,破除單一故事帶來的刻板印象;從 google 地圖遊戲裡,認識東南亞移工文化及桃園後站的歷史沿革及變化;同時在踏查任務中,因為需要完成移工訪談,而經驗到移工來台因語言不通所帶來的不便及擔心,進一步學習「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多元、消弭偏見。最終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將習得的知識技能,進一步實踐於生活中,將蒐集的資料系統化整理,提供大眾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定義移工及其生活圈。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成立校內第一個國際教育教師自主學習社群,帶領夥伴設計以在地文化為主的跨領域課程,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對話,激盪出不一樣的教學火花。

二、「哈囉,可愛的陌生人」課程,榮獲 107 學年度國際教育融入中小學優良課程方案,在網路平台提供相關資源,供教育現場的夥伴轉化使用。

三、受邀至各級學校分享國際人養成計畫,推動文化智商(CQ)及國際觀落實於日常的重要性,同時也受邀辦理多場工作坊及研習,與教師們分享教學歷程及推動國際教育之心得。

四、成立個人教學粉專「木木老師邊教邊學」,將教學資源及成果分享於網路平台,至今累積超過 5000 人以上追蹤,觸及人次累積達 50 萬人次,期待匯聚能量,共備共好。



相關連結:

《國合會號》國際教育列車:桃園中興國中站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