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教育部提出許多國內體驗教育學習計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流浪者計畫」,也鼓勵年輕人跨出舒適圈,出走去壯遊,這些都是探索自我、冒險挑戰及社會參與最好的行動,但因為申請門檻條件高,或是經濟上的限制,很多年輕人不一定有機會申請到這些計畫。
於是,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從這個角度出發,首創全球唯一的「流浪挑戰賽」,提供給 18 至 25 歲的大學生參加。「如果我在高中接觸到這個計畫,就不會按照分數選填志願,渾渾噩噩地念大學了!」許多大學生在參加完挑戰賽後這麼說,於是協會團隊嘗試將「流浪挑戰賽」,修改為適合高中生參與的「高中探索賽」,以任務體驗與引導反思活動,幫助青少年探索自己與城市社會的關係,並找到自己的熱情。
為了因應 108 課綱,高中將開設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選修課,但沒有「標準答案」的課究竟該怎麼上?許多教師都很茫然。推行自我探索課程多年的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希望能夠在教育的轉捩點上,為站在教學最前線的老師做點事,於是有了「城市浪人教育種籽計畫」。將體制外的教育服務經驗,轉化為體制內的教案,親身帶著孩子一起走過一學期的課程,並將這些課程經驗與教學大綱,轉化為免費的素材,讓有需求的老師與社工都可以共享這些教學經驗,帶給孩子更多社會實踐、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
【編寫工具書,整合線上線下的教育模組】
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編寫了一套《把城市當教室,在行動中探索自我》工具書,實際記錄每一周課堂主題與運用教材,以及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實作,所面臨的挑戰與課程設計反饋。紙本教材出版後已提供給 255 位教育工作者,後續實體教材寄出到 77 間高中學校,整套教材接觸以線上、線下方式,合計接觸 533 名教育工作者。
【與學校協作,開設選修與高中探索賽】
城市浪人與樹林高中選修課的老師合作,開設一門多元選修課程,從學期初的暖身體驗,到中期的分組規劃,最終則是專案實做與任務執行。一個學期、10 堂課、20 項任務,期望從教育種籽計畫的課程中,讓學生培養世界公民教育所需的同理心、謙遜、尊重感謝等核心素養。
在這場探索賽的開幕活動中,學生自己剪了一支影片,螢幕上孩子們一個個打電話給爸媽,鼓起勇氣說著幾乎不曾說出口的我愛你,眼淚伴隨著感謝與愧疚,「對不起我學測沒有考好,沒有好好念書卻還在混。」話筒這端的學生哭到不行,聽到孩子真情告白的家長也感動不已。
【實際行動,看見街友的立體人生】
探索賽的 20 項任務以自我探索、連結再造、社會參與、冒險挑戰為原則,其中有一組學生設計的任務是送餐給萬華區的街友。從小到大沒有近距離接觸過街友的學生,從一開始很害怕,到實際接觸後逐漸進入社會情境,後來甚至主動拋出問題,他們在過程中慢慢發現,原來街友的真實人生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這是學生第一次在外表之外,看見街友們立體的生命歷程,也從任務中體認到自己的身分除了學生,也是一個公民。
【碰壁受挫,受教訓就是成長的開始】
然而,執行任務的過程不可能事事順利,這也考驗著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位學生在送餐後抱怨街友挑食,其他同學聽到後持不同的看法,「所以不管你給街友什麼,他都要開心的接受嗎?」、「你只幫助會對你感恩戴德的人嗎?你幫助人是有條件的嗎?」一句話引起學生之間互相激辯,開啟話題的學生這才發現,原來心裡不舒服是因為從自身角度去看事情,自以為是的給予卻不問對方需求,這不是助人的意義。
【真人分享,萬花筒的人生】
當天任務結束後,城市浪人團隊為學生準備了最後一個旅程—真人圖書館,志工把街友賈西亞帶到學生面前。賈西亞一開口就說:「我先講我是如何流浪的!」他身上的背包就是他所有的家當,賈西亞的童年沒有父母,只有一個離散被領養的弟弟,青壯年時期經歷了台灣紡織業的榮景和衰頹,因為生病走過幾次鬼門關,最後變成現在這副模樣。有學生問:「你想找弟弟嗎?」他說如果去找,會成為弟弟的累贅,打擾到弟弟的生活。大家都認為街友很可怕,其實無家可歸的人才最害怕,街友有很多種,有的放棄人生,有的很努力生活,活著就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要看得開、撐下來,努力不走偏。賈西亞分享自己的經歷,也大方地讓學生借閱他的人生。
探索賽結束後,樹林高中進一步邀請城市浪人團隊為全校老師舉辦備課日工作坊,並且兩度赴校演講分享,透過與多位老師不斷來回討論,擬定更符合計畫目標的課程內容。之後,城市浪人協會更把整套課程濃縮成三週,在建國中學、羅東高中、崇光女中及中和高中等校,分別以貧窮與移工、貧窮與街賣、貧窮與街友為主題,開設 3 週、各 6 小時的課程︒
【經驗分享會】
在專案尾聲,城市浪人協會舉辦了一場交流會,分享工具書和專案經驗(請參與專案的老師分享心得、一起試玩部分任務、了解工具書內容和使用方法等),並邀請有興趣的學校、從事青年工作或教育工作的 NGO/ NPO、服務弱勢學童和青少年的組織者或社工,共享此專案的成果;如有學校或單位對工具書或協作計有興趣,藉此也可以了解日後如何與城市浪人合作,進行課程的研發。另外,羅東高中老師非常認同這項計畫,因此協助協會與全國生命教育中心合辦舉辦一場分享會,參與的老師紛紛給予正向回饋,後來再加場舉辦四次分享會,分別在雜學校教育創新展、高雄市、台北市、台中市等地區。
成果與效益:
一、 挑戰賽之成效
大部分學生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實際到教室外接觸街友,實際跟街友對話才真正了解許多故事;也有部分學生對於在教室內,以體驗遊戲了解移工議題特別有印象。高中學生也喜歡透過腦力激盪及各種討論工具,讓他們可以分析不同族群的狀況,由於課程跳脫以往在書本裡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感到新鮮,擁有不一樣的體驗,除了可以增強處理事情的能力,也讓他們訓練溝通的技巧。如果未來有一堂課能帶著他們一起用體驗行動,認識真實社會的各種議題,並且在過程中學習解決問題,同學們選修的意願平均分數為 7.41 分(滿分為 10 分),其中有 24 名學生更表示一定會修。
1、中和高中學生:「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或在自己經常經過的地方看到不一樣的角落。學到怎麼和你完全不認識的人說話,用尊重一樣的態度對待每個人,學會去尋找問題試著解決。」
2、中和高中學生:「尋找貧窮的原因讓我學會如何從頭起步到實際應對的能力,打破自己的框架,勇敢的去挑戰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並珍惜我們如今擁有的一切是多麼的難得。」
3、建國中學學生:「去北車實際訪問路人,我學到了實踐的重要性與和陌生人交談的勇氣,以及對貧窮更深刻的認知。」
4、建國中學學生:「親身在台北車站訪問小販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更加理解並關心弱勢族群。」
5、中和高中學生:「主動開口跟別人說話,深入了解遊民的生活真的不是不找工作而已!我學到用同理心看待別人,不是跟之前一樣用異樣的眼光。」
二、分享會之成效
參與者回饋問卷中指出,分享會的內容課程有助於他了解如何帶領學生執行《把城市當教室》的課程,也幫助他了解過去教育模式的困境,以及未來教育模式可能優化的方向。另更有 11 間教育機構,希望洽談後續的教師增能研習營。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探索賽對學生淺移默化的影響力:
有一位同學在高中時曾經參加過城市浪人探索賽,畢業後考上大學,在大一的聖誕節前夕,他以自己的能力發起為街友送餐的計劃,找一群大學同學集資買麵包,當成聖誕禮物送給龍山寺附近的街友,麵包店老闆聽到他要做這件事很感動,無條件贊助他更多麵包。而發送完麵包後,這位同學還跟其他同學一起彈吉他給街友聽,這一舉動引起路人好奇心,詢問學生來自哪個基金會或社福機構,怎麼會做這件事,學生向對方說明後,路人問學生未來是否想念研究所,學生說想念企管系,路人表明自己是台大教授,要學生以後可以去找他。誰也沒想到,一個起心動念,為這位同學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二、城市浪人教育種籽計劃的擴散性:
從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6 月,計畫執行期間受惠的對象有教育從業人員 500 多人、參與課程之青少年 200 多人、深度參與校本課程設計之教師 14 人,以及參與分享會人士(包括社工、老師、NPO 工作者、青年服務的組織者等)70 多人,共實際影響 909 人,而課程紀錄片的部分則觸及 2.5 萬人觀看。
相關連結:
讓更多孩子可以把城市當成教室 一堂線下人生遊戲體驗課 【公益交流站】「在自己的城市流浪」:以行動解決問題/專訪「城市浪人」社會企業 【生鮮時書】從興趣出發,城市浪人張希慈幫助10萬人跨出舒適圈 【聯合新聞網】「沒標準答案的課」 他們把城市當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