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林怡辰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從閱讀開始,引導無動力孩子愛上學習


「學習沒有動力的孩子,我們該怎麼幫他們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閱讀,正是關鍵。

閱讀不只是閱讀;透過閱讀,許多孩子開始改變。除了增加對字詞的認識之外,更跟書中人物的認同,驅使孩子不斷思考,進而逐步改變過去消極無動力的想法。一旦價值觀改變, 孩子也就開始生出學習動機!

台大教授葉丙成老師於「從讀到寫」序中所言:「許多心中有傷痕的弱勢孩子透過閱讀,看到了書中人物與自己類似的經歷,而知道自己並不孤獨;進而覺得自己被了解、被同理。傷痕漸漸被療癒,生命也找到出口,孩子更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種種難關、挑戰,而不再迴避。」

本專案從簡單的讀寫入手,搭配課堂遊戲、自助旅行,讓不管偏鄉還是都市的孩子,都能引爆學習動機,找到自己的定位。


專案具體內容:

【一、閱讀療癒、改變價值觀】

長期在偏鄉教學,發現孩子身心傷痕累累,或是因為家庭因素,價值觀有所偏頗,但只要一個孩子對某項事物有興趣,我就可以找到一本對應的書。我也強烈的深信,在浩瀚漫長的時空中,一定曾經有個靈魂會了解他、會療癒他,也許不能解決他現在的問題,但只要一句話,和他的心境一樣,就像是閃電入心,讓他相信,曾經有人懂他的感覺、知道他的心事。在孤單的時候,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孤單和無助」,就會讓人覺得安心。會繼續相信前方會有光亮等著自己,重新燃起往前走的動力。

歷經教學生涯十六年,曾有家長追到學校要打我的學生,我可以找到「我的爸爸是流氓」的書給他;面對被同學嘲笑,想不懂自己到底是台灣人還是越南人的孩子,「西貢小子」把他和新住民媽媽的苦都說出來了,在書中,我們閱讀彼此,看見前面依舊有光。

價值觀因家長因素與大家都不一樣的孩子,會呈現暴怒、自私、自我中心,因此我們常常是一整個班級,一起閱讀名人偉人的故事:馬拉拉、佐賀的超級阿嬤、陳樹菊……從中討論、拉出軸線,看見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接著引導思考:「如果你想要幸福,你願意改變嗎?」

責罵、指責從來沒有辦法帶來覺知,一個人,總沒有辦法改變另一個人,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但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藉由最簡單易得的書籍資源,讓覺知發生,帶來催化,引發改變,這是閱讀首發。

【二、學習任務專案化】

孩子因閱讀而開始有所改變,接下來便是課堂上的學習引導。

如果孩子受幼年記憶的壓力影響,或是長期的學習效能不佳導致自我觀感低落、沒有信心、學習焦慮,可能會有學習障礙、記憶片段(短期記憶無法形成長期記憶)、認知緩慢、自我調節不足、防衛心強、小小挫敗無法排除、細故就口角等問題。那麼,用正常的方式學習是沒有辦法輸入的。況且之前經歷這麼久的學習低落,短時間要迎頭跟上,一定要用非常規的方法。當然,還要加上大量的班級經營、諮商輔導,以及長時間的陪伴。

每一科目、每一個數學單元、每一節課,都可以將它成為專案。寫作文吃餅乾、打果汁學數學比率、自助旅行算打折車票擬預算……等學習方式,可以充滿樂趣、和自我連結。對於學習歷程本就落後一到兩年的孩子,避開學習焦慮,採用「玩樂專案」,扣掉紙筆測驗的方式,還有很多有趣的方式可以帶著孩子往前。

長期落後的孩子,要開始追趕其他同學時,孩子也會自我懷疑,已經落後這麼多了,要追趕或是挑戰以前舊習慣,會焦慮和挫敗,需要有人時常鼓勵、規範。當他要自我懷疑要放棄的時候,老師要做的是澄清他的想法,再次讓他覺察。鼓勵他、支持他,當一個盡責的啦啦隊。

【三、自助旅行──在真實情境中找到自學需求】

不同的老師有不一樣的專案,有的是做木工、帶孩子玩攝影、機器人專案、雷射、寫出程式、開畫展、腳踏車環島、爬玉山、划獨木舟……不管哪一個,都是要跨越長時間的脈絡、都是有重重的困難和挑戰、都不是簡單的事、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專案。但也是因為這樣長時間的專案中,需要多元綜效的能力,可以將之前學習的到知識和技能統合利用,更可以引發孩子想要學其他領域的能力。團隊、挫折因應、突發狀況、壓力、心理調適……凡珍貴的,都需要時間和付出。

而本專案則是利用自助旅行。利用到台中、雲林甚至台北的行程,讓孩子運用各個領域的能力。

旅行地點是孩子決定的。孩子分成交通組、行程組、覓食組、機動組,自己要學會查詢資料,統整報告、分組合作。在真實情境中,統整的學習能帶來跳躍性的成長,過程中,班上孩子五年級才第一次搭火車,眼神發光驚訝的說:「原來三年級學的火車時刻表是可以用的!」行屍走肉放棄學習的孩子,終於醒了過來,會去問同伴怎麼查電影時刻表。講話都不清楚的孩子,在學校5年以來,老師同學多次勸他把話說清楚都無功而返,但因為要打電話去客運公司,客運小姐說你說的話我聽不懂,請你把話筒交給別人,讓他下定決定訓練自己的口條……。

十幾年來,孩子說想看火車,所以我們去車埕;孩子說沒去過電影院,所以我們第一次踏進電影院;對於星星太陽月亮運行怎麼也聽不懂,我們去台中科學博物館……因此,即便下著大雨,我挺著五個多月的肚子,我們依然出門,依然去體驗、去補足在教室沒有辦法給他們的風景。

過程中討論變吵架、遇到困難逃避、裝沒有這回事、丟車票、丟悠遊卡,丟背包、丟傘還跳上火車找,差一點被火車載走,打破文具店的東西……到處是困難,老師心臟時常無力。但,我依舊狠心,在每一個當下,只有丟問題:「現在問題是什麼?」、「那你覺得怎麼辦?」、「我們可以怎麼做?」、「下次應該要怎麼避免?」

於是吵架的孩子合作了,迷糊的孩子成長了、就連常常睡著的孩子都醒了……

在真實情境中,利用一個孩子超級有熱情的專題、利用同儕的動力、以玩樂為誘因,讓他們在過程中統整所學,然後,隔年他們都可以帶著老師去旅行。除了提升動機,也帶動了學習的成效、自學的需求。

【四、持續激勵,建立自信培養自學力】

1、成長性思維
你只是還沒學會,這題不是你不會,只是要多花時間、我們感謝失敗,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步……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有任何否定之語,而是以鼓勵方式,不露痕跡推動孩子的思維改變,行為習慣才會跟著改變。性格和命運,才有可能翻轉。

2、內在動機三元素(我能感、自我連結、自主性強)
這個我做得到,於是有了我能感;你的夢想是什麼?這堂課和你的夢想有什麼相關?於是知識和自己產生很多關係,建立了自我連結;你可以自由選擇你要怎麼學,學習有自由,才能成為他自己。建構起內在動機三元素,孩子就已經在正向的循環中。

3、學習策略
「你不要粗心!」替代的是,我們一起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是題目看不懂?列式不會?計算出錯怎麼用新習慣代替舊習慣?筆記怎麼寫、題目都會怎麼出?怎麼建立自己的讀書習慣、複習脈絡?當學習策略建立了,孩子可以自學、可以自己偵錯、可以自己找到刻意練習的道路。

4、恆毅力
老師以身作則,面對不會不懂的怎麼找到資源?面對失敗,老師怎麼自己調整?當你要放棄之前,和老師聊一聊,這真的是你要的決定?真的不會後悔?還是,也許我們可以再試一次,即便最後失敗了,至少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肯定?至少,我們知道我們盡了全力。

5、高峰經驗
得到成功的經驗、得獎的經驗、投稿成功、比賽獲勝、成績進步,漸漸的形塑自我觀感,高峰經驗的美好,成為自信心翻轉的關鍵,提升自我觀感。

6、達成自主、自學、自立
最後,自主、自學、自立。成為一個知道自己定位的終身學習者。



成果與效益:

一、此專案歷經三個學校,成效從學校獲得閱讀磐石獎、教育部教學卓越大獎之外,學生也獲得全國性大獎:全國科展、網界博覽會、全國作文比賽、縣賽前幾名、投稿佔全校比例將近 20%,很難想像本來這些都是學習低落的孩子,且後來連帶附近國中也正向提升。國中升學最亮眼的一屆,就是當時在國小推動閱讀第一屆的孩子。至今第三個學校新生入學創下六年來新高,學生不斷回流或是跨學區回來、辦學績效深深獲得家長認可。

二、從個別老師開始,影響同事,發展教師專業社群、共同備課、提升專業。整體學校提升,學生成長影響家長支持……一點一滴,積沙成塔,不斷循環。專案前五項可以由初任教師慢慢有策略的習得,而後面幾項則需要學校支持和社區氛圍,但如果達成前面五項,孩子的學習內在動機已經足夠,可以看見學業和學習責任重新回到孩子身上,已然即將起飛。

三、我也應邀到全國國小甚至國中、高中分享、各基金會、論壇等分享,十幾年來將近千場的分享,集結成書,書籍短時間不到半年累積六刷,獲得 2019 年上半年博客來總榜第十五名、親子教養第三名。漸漸希望將觸角延伸到家長,家長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只有家長和師長互相合作,才是對孩子長足且深刻的影響。

四、而從十六年來學生和家長的反應,長時間不斷回校的訴說,這些質性的資料,點點滴滴,才是在心中最重要的成果。

五、個人獲獎:
1、榮獲教育部 101 年度閱讀磐石個人獎、102 年天下雜誌閱讀典範教師、協助成功國小榮獲 102 閱讀磐石學校。
2、國語日報週刊寫作專欄作家、親子天下雜誌專欄等。
3、當選親子天下 103 年翻轉教師、駐站名師
4、關鍵評論網第二屆未來大人物獲選
5、親子天下雜誌翻轉網站、閱讀頻道特約作家



影響力與擴散性:

我應邀到全國國小甚至國中、高中分享、各基金會、論壇等分享,集結成書,書籍短時間不到半年累積六刷,獲得 2019 年上半年博客來總榜第十五名、親子教養第三名。目前正考慮第二本寫書之計畫。

更因成果顯著,除了國內、離島等也相繼邀約,甚至接獲國外邀約: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且持續幾年都邀約。足見專案內容可以跨國際、跨年齡。

演講邀約除了國小生、國中生、國小教師、國中教師、高中教師、師院生、碩士生、社工、基金會、TFT(為台灣而教)、教育部初任教師,近期主要針對家長,希望藉由這些最初且最重要的老師,可以一起將教育的路走得更寬、更廣。



相關連結:

【關鍵評論網】林怡辰用她人生中的故事,訴說閱讀的不可或缺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