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澎湖縣合橫國民小學

「ㄐ一ㄢˇ」塑護海愛思客


大海,包圍著澎湖人的生活,就像是澎湖人的母親。當發現母親面容憔悴,發出惡臭,從遠方帶來的不再是溫暖的盼望,而是無數散落滿地的垃圾時,該怎麼辦?

位於澎湖西島嶼最北端的合橫國小,校園外原本是一片潔白無瑕的沙灘,是師生學習最佳的教室,然而迎著東北季風,一年四季沙灘上隨處可見被風吹來的海廢垃圾,造成嚴重的海洋汙染。面對母親無聲的眼淚,合橫國小透過執行四年的「ㄐ一ㄢˇ塑護海」課程,培育孩子成為擁有「知海、親海、愛海」情操與行為的「愛思客」(ASK,態度 Attitude+技能 Skills+認知 Knowledge),為保護家鄉的澎湖大海盡一份心力,期望讓它再次成為最美麗的海灣。

專案具體內容:

【”ㄐ一ㄢˇ” (撿-檢-揀-減) 塑護海 四大循環課程策略】

一、第一階段,「撿」塑
撿起塑膠垃圾,也就是淨灘,讓孩子能親身體驗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以「問題導向學習」(PBL)為教學策略,面對海洋汙染的實務問題,引導學生們覺察海廢塑膠所帶來的生態危機,並鼓勵思考,進而自主性的提出解決策略。

自 104 年起,學校讓學生觀賞「塑料海洋」影片,勾起他們對於環境保護的熱心之後,每個月選一天將教室移往海邊,小一到小六,大孩子牽小孩子,彎腰下蹲,撿拾散落滿地的海洋垃圾,即使強風颳面,或太陽高掛,依然無畏的走入自然,親身參與淨灘的活動。

過程中,孩子不僅要撿塑,還要分類與計算垃圾的種類與數量,仔細填寫於「臺灣國際行動淨灘紀錄表」中,再運用 Excel 程式,將數據上傳至網站統計存檔。學生實際參與淨灘,能體會現況、發現問題、感同身受,老師們再以撿到的垃圾,遭遇的狀況,例如在沙灘上死忙的海龜,或無法分解的大量塑膠製品,和孩子們探討生態所處的危機,分享對海廢垃圾的感受。

二、第二階段,「檢」塑
檢視垃圾來源種類與分析。善用行動載具與雲端資源,結合海洋公民基金會等社會資源,進行寶特瓶塑膠垃圾來源與種類的檢視與分析研究。

首先,帶領孩子詳細觀察從海洋另一邊飄過來的垃圾,有著什麼文字、數字及標示訊息。教導他們如何識讀前三碼代表不同國家的 EAN 條碼,分辨這些垃圾來自哪個國家區域,並討論它們如何飄洋過海來澎湖,是什麼風向、海流等因素,讓它們停泊於此?為什麼從這個國家漂來的比較多、那個國家的比較少?以此延伸,擴大孩子的想像與全球視野,並更深的探索汙染成因與解決之道


三、第三階段,「揀」塑
再創垃圾價值並擴散。以自造者(maker)的精神發揮想像力,從事再生藝術的創作,並規劃延伸體驗課程,帶入社區發揮影響力,提升公眾環保意識。

此時,垃圾不再是垃圾,而是將成就偉大藝術創作的複合媒材。從海灘上撿回來無數白的、藍的、紅的各種顏色的小圓塑膠瓶蓋,變身成色料,可以組合搭配出色彩繽紛的「海廢拼貼魚」。孩子們讓這些大魚小魚、華麗奪目,自由遨遊於學校的圍牆上,成為轉變再生的美麗記號,更成為外賓參訪時,海廢議題推廣最佳的宣導,加深人們對海廢垃圾的直觀認識。

此外,老師們也引導孩子創作「浮球克林巴琴」。浮球是海廢垃圾中極為常見的媒材。孩子們將浮球取代椰子殼,繫上弦線,瞭解音波震動、音色高低等聲音原理,經由分組討論、製作、創作與分享,不僅讓孩子學習說的藝術,也學習聽的藝術,以此共享活動的樂趣,經歷海漂廢棄物轉化為藝術作品、從無到有的自造精神。

四、第四階段,「減」塑
減少塑膠垃圾。以「任務導向學習」(TBL)策略,給予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源頭減塑,並將學習成果向外推廣與擴散。

在這個階段裡,老師開始引導孩子回顧自身生活的塑料使用經驗,並進行「打倒大魔王 P」的減塑競賽遊戲,透過每日的紀錄、彼此分享、拚搏的激勵,將「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物品」的信念印在孩子的心中,欲藉此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人人身負減塑保育的任務時,有一個可以隨時幫忙的好工具,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校會將淨灘撿來的小型浮球重新製作,成為用來測量魚類大小的魚尺,透過此活動讓學生認識魚類保育議題,也訓練孩子將成果推廣至全縣,並協助居民製作魚尺,避免大小魚通抓的情形。


成果與效益:

一、潔淨環境,親近土地
學校自 104 年 10 月 19 日首次舉辦淨灘課程,至 108 年 6 月 10 日,長達四年期間,每個月皆帶領小一到小六的學生進行一次淨灘,張狂的東北季風也吹不熄師生的決心。起始至今,一雙雙大手小手已撿拾了 47121 個海廢垃圾,其中以寶特瓶類為最大宗,一共撿了 13348 個,超過總垃圾數量的四分之一。學校也能更安心的在沙灘上進行輕艇、浮潛等教學。相信當人們願意謙卑地向大地海洋彎腰之際,是真正親近土地、保育自然的開始。

二、知識建立,擴大視野
透過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經驗分享,孩子瞭解到淨灘不只是撿拾海灘上的垃圾,在系統性的登錄、分類和統計後,能察覺海流與風向季節性的差異,例如冬季因東北季風與海流的關係,海漂的垃圾會比夏季多。此外,學習辨識海漂物的生產地,也能將孩子的視野與想像擴及洋海的另一端。

三、提升對家鄉的認同
澎湖人民多以海為生,海洋就是澎湖的象徵,當孩子捲起袖子為海洋付出時,無形中深植了對家鄉的情感;當左鄰右舍、各校師生呼朋引伴齊心參與時,更是提升了對社區的認同感。

四、啟發環境自覺
經過日積月累的撿拾和分析之後,孩子對於生活中所使用的塑膠製品,有了自主性的意識,他們發現越是過度包裝的物品,產生的垃圾就越多,例如分裝的零食,看似方便,卻會為環境帶來更多的不必要的塑膠垃圾,因而減少購買次數。

五、多媒材藝術創作
各式各樣被丟棄在海灘上的垃圾,透過老師的引導,孩子發揮起死回生的想像力和創作力,把垃圾們轉變成一件件色彩繽紛的藝術作品、科學玩具,甚至是晚上會閃閃發光、五光十色的福氣龜,進而塑造了社區鮮明的形象和特色。


影響力與擴散性:

做一件對的事,很簡單,但要持續堅持,很困難。

一 、深耕與傳承
學區位於四面環海的漁村,持續維護海洋環境並傳承在地海洋文化,是學校的使命。藉由教學團隊的動力、培力及精進,讓淨灘課程的設計一年比一年精細準確,成為各界學習的典範。

二 、活化與創新
此課程呼應四大環境教育主軸「循環經濟」、「清淨空氣」、「無塑海洋」及「關懷大地」,經由孩子帶孩子,大手牽小手,讓學生們自製相關教具繪本。標示學長姊的行動價值,並以經驗傳承的方式,增加低、中、高年級之間的互動,賦予提攜感,在校園內形塑面對問題、行動解決的文化。

三、典範與擴散
藉由「撿-檢-揀-減」四大課程模組與特色學校的經營,實踐以「海洋教育 環保永續」為典範的特色學校,並將成果藉由各種形式媒介擴散到社區、鄰近學校、甚至全縣,讓維護海洋環境成為師生和民眾的生活日常。


相關連結:

【自由時報】持續3年半淨灘 澎湖合橫國小獲環署頒特殊貢獻獎
【自由時報】合橫國小好勇!奪國家環境教育獎及海洋繪本創作優等獎
【中時電子報】特色學校評選 澎湖小學大放異彩
【自由時報】挑戰輕艇跨港 合橫國小「1人畢典」充滿海洋風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