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為因應自然領域科學中新增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從 106 年起,由探究實作研究教師台南一中何興中老師、高雄市前鎮高中林百鴻主任、鼓山高中莊福泰校長、高雄中學李麗偵老師、盧政良老師、國教輔導團廖俞雲課督,共同組成「跨領域、跨校、跨縣市」的教師共備社群,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週間晚上及假日,著手研發探究與實作課程。
探究與實作新課程是在師培過程當中沒有培養過的,因此從定義開始:「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態度」、「是解決問題,不是解題」、「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這世界」、「面對問題的勇氣與策略」等,一切從頭摸索。面對新課綱中陌生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我們共備討論、互相支援;「我都不會了,要怎麼教?」在教學現場感受到的焦慮不安甚至抗拒,我們耐心陪伴、彼此安慰。
【發展六階層教學架構 成為老師的幫助】
共備老師們試圖突破傳統「陳述性」、「knowing what」的科學教育,轉為致力於教給學生有順序且動態性的「程序性知識」,讓他們「knowing how」。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裡面,從閱讀文獻、梳理領綱、對應學習表現,再從學習內容開展教學步驟;從課程設計到提問技巧,從課間評量到試題開發,在在顯示教學現場有著龐大又即時的需求,共備社群的目的就是協助此需求。
搭配國外學者理論及自然領綱,我們從學生好奇心、需求、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搭好科學的基礎鷹架,促進理解,形成了「六階層」教學方法,依序是:發現式學習,互動式演示,探究式課程,探究式實驗,實際應用,建立假說並驗證。我們視此為與領綱並行共融的教學模式,提供現場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並致力推廣。共備社群的目標與方式如下:
一、籌組跨校社群:產出各種課程模組及教學示例,成為推動中心
二、培訓各區種子:協助各區培育在地人才,以符應地方需求
三、入校陪伴共備:因應各校需求,提供人才到校協力陪伴
四、進行公開授課:實際提供教學回饋,增加教師信心並提供回饋機制
五、成立探究實作學會:集結資源、整合力量進而擴大影響力
六、搭建交流舞台:籌辦各項教學分享會、年會及競賽以促進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
七、建置資源平台:有效分享課程示例與評量試題,擴大效應
八、爭取設立基地學校:從課程發展到課程推動,系統整合鏈結。
【培育有定見的人才】
從科學中,我們期待能帶學生回到童稚的初心,有了這樣的心情,在面對課程時,孩子就會以自主性、自發性的態度動手操作實驗,一步一腳印尋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培養成一個能夠說出自己「想要什麼」、「認同什麼」,一個有「定見」的孩子,而且他有所本,知道為什麼,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或許不能解決所有學校的問題,但是我們卻很真實的感受到老師的需求,開放課程、帶領實做,耐心的帶著老師從體驗課程起步,像帶領學生一樣,因為相信唯有老師自己體驗過這種學習過程的美好,才有機會另下功夫,將所學轉換成課堂的風景,而這也是我們舉辦的工作坊與眾不同的精神所在。唯有保持對世界的熱情,才能不被 AI 人工智慧取代;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要讓他們擁有科學的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能,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不是準備好才去做,是唯有動手做了才有機會準備好,我們期待和全國的老師站在一起,因為沒有老師是局外人。
成果與效益:
「老師讓我們自己安排行程和規劃一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問題,但不再是用背的,而是藉著實驗充分理解它,過程蠻開心的,因為很好玩!」學生從自己找資料、自己操作、彼此分享當中,被老師引導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學生由從不懷疑的地方,開始會疑惑了,想親自驗證「理所當然」的知識,這就是探究與實作帶給學生學習樣態的最大質變。
自然科的探究教學,第一步就是「發現問題」,讓學生觀察、或是透過演示,或是利用互動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所在;透過有脈絡的提問,學生觀察;在記錄現象的過程,慢慢累積好奇、發現問題;當實驗結果與預期相左,造成認知衝突的時候,學習開始發生。
不再有學生玩手機、打瞌睡、吃便當,他們總是專注的觀察、熱切的討論,尋找可疑的變因,也嘗試透過實驗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時那份無可比擬的成就感,任誰也奪不走。我們發現人人都有學習的本能與天賦,看見一顆顆科學種子悄然萌發,孩子們如同科學家一般,懷疑著、思考著、研究著,授課老師們說:「課堂進行中,會看見學生興奮的眼神和光芒,對我是非常大的回饋」、「我看見學生開始理性思考了。」
透過觀察、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即使是簡單的主題卻有很深的內容,而學生透過課程設計的引導,確實表現出更多的思索過程,也將過去學習到的概念和知識拿出來應用,以便解釋他們的發現,學生掩不住興奮說:「這是好需要動腦的一堂課。」
未來是國際化的世界,保有好奇心,才是通往世界的最佳超能力。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要成為科學家,但經過此訓練,每個人都開始有動力和能力,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成為「探究與實作」帶給孩子一生受用的最棒禮物。
影響力與擴散性:
「教育下著雨,而我們願意為彼此撐起一把傘。」共備社群從高雄、台南開始,因廣大的需求,目前足跡已踏至各台,北自基隆,南至屏東,宜花東地區也有夥伴相陪的身影。迄今已經完成了超過 100 場次,跨越 21 個縣市,累積超過 20000 人次的教師參與,更辦理公開授課,提供到校上課,還有更多元的客製化服務,強化老師們的信心與實踐力。
不過我們不只滿足於現有的社群,期望建立更有系統的組織、有架構的課程培力方式,提供更到位的服務。因此籌辦了探究與實作學會、舉辦了第一屆探究與實作課程年會,更積極的參與籌備探究實作資源中心的規劃,也因應各學科中心及各區的需求協助進行第一階段探究與實作全國教師培訓。從單點的需求到線性的連結,最後到全面性的系統整合,目前所做的遠超過我們所想的。
相關連結:
【親子天下】自然科教師社群 PIKA出門交朋友 因應新課綱,替教師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