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

放膽學、開心玩,開展身體與環境的對話


誰說遊學一定要出國?如果有機會參訪馬明潭古溼地園區,體驗小花蔓澤蘭拓印、竹筆製作和鳥笛 DIY,還能跟小朋友心目中的人氣大明星──熊讚一起玩英語版的生物蘿蔔蹲,這麼吸引人的遊學行程哪裡找?走一趟「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就對了!

為了引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喜愛與關心,深入思考環境保護議題,進而陶冶環境素養,達到環境永續目標,「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規劃一系列「遊學課程」及「主題營隊課程」,讓台北市高中職及國中小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免費提出申請。希望讓孩子從自造獨木舟與操舟、夜間賞螢、實地踏訪馬明潭生態園區、外來種葉片拓印及竹作等多樣化課程中,強化身體與環境互動的機會與深度,而非淺層且表面的觀光型學習,並透過數位科技的輔助以突破時空限制,讓環境教育的學習能達到加乘效果。

專案具體內容:

【環教遊學正夯】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提供半日,及一日式的環教體驗學習,由環教中心團隊擔任授課講師,帶領學員學習環境教育相關知識技能,進而培養愛護生態與尊重環境的公民素養。各學校以班級為單位,於學期中的上課期間提出申請。自 108 年 3 月起至 6 月為第一季的環教遊學,共推出四套環教遊學方案:

一、馬明潭古濕地
課程內容:濕地生態導覽、濕地動植物主題探索、COLOR UP!AR 生物體驗
由環教中心團隊為學生導覽馬明潭生態園區,認識濕地動植物,並以故事及實物觀察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古濕地生物特性,另外也運用數位科技,讓學生為馬明潭明星生物變裝及重新上色,藉此引導學生思考生物外觀與棲地的關係。

二、大自然協奏曲
課程內容:聲歷其境、城市多聲道、大地精靈樂章
運用數位載具引導學生體驗蟲鳴、鳥叫、風聲、等大自然的聲音,並比較時空改變對聲音地景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人為開發與自然維護的關係,另外也運用數位音樂及鳥笛 DIY,讓學生體驗自己創作大自然音樂的樂趣。

三、與小花蔓澤蘭說再見─外來種植物
課程內容:我是大偵探、與小花蔓澤蘭道再見、植物敲拓印
以馬明潭園區為主,引導學生認識外來種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實際加入替園區清除外來種植物,而摘下來的小花蔓澤蘭可以拿來拓印,自製精美拓印提袋。

四、胸有成竹
課程內容:筆的演進、大自然裡找創意、DIY 製筆去
透過竹筆 DIY,引發學生對於竹生態的好奇,課程中安排竹子生態,及竹子與人的關係認識,並透過自製竹筆進行書寫活動,為遊學行程寫下美好的紀念。

【規劃主題營隊】

自 108 年 1 月至 7 月底,共推出 13 場主題營隊。包含以竹子為主題的「Bamboo boo 環藝生活營」、「與昆蟲共舞 昆蟲營」、「兩爬蛙蛙 兩棲爬蟲營」、「水水景美 啾好玩夏令營」、「與水共生 造舟操舟營」等主題活動。以「與水共生 造舟操舟營」為例,從帶領參與者親自動手打造獨木舟開始,安排水上操舟練習,進而到景美溪、東北角等處實地挑戰,讓參與者不僅實際感受水域特性,也能進一步享受徜徉天然水域環境的樂趣。另外在課程進中,也安排臺灣水域環境介紹,以及帶領參與者一同思考水域汙染等議題。

【多功能與多元化的課程設計】

一、五感開展的課程

環教遊學及主題營隊皆強調「動手做」,例如藉由親手打造獨木舟以及到溪流操舟等活動,讓學生由身體感受水域特性,增進對水域環境的認識;在討論外來種議題時,安排學生親自動手清除外來種,並將摘取下的外來種植物進行拓印,都是從學生的身體經驗開始,開展與環境的接觸。此外,中心辦理夜間賞螢主題營隊、暑期划舟夏令營、遊學課程規劃學生聆聽自然聲景等,皆希望學生在身歷其境中,強化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化與環境接觸經驗,讓學生能更深入地感受環境之美。

二、虛擬與實境的交互運用

方案課程除強調動手做及實境體驗外,亦有效結合數位科技,因此更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來認識環境。例如在「友善棲地」課程中,結合虛擬實境 (VR)與擴增實境 (AR),學生可以置身在 2012 年時,尚未建置的馬明潭生態園區,看見這幾年間一草一木的生長,以及營造棲地所須注意事項及食物鏈關係。在虛擬體驗過後,再度實地踏進園區內,學生更能深切地感受環境的變化,以及環境中姑婆芋、野薑花、臺北樹蛙等生物與棲地的關係,讓學習能更在虛擬與實境的交互運用下,獲得更深層的意義。

三、多元角度切入的環教學習

本案課程嘗試從多元的角度探討環境議題,從感官身體的經驗感受環境議題。例如在「環教遊學-大自然協奏曲」中,讓學習者從「聆聽」的角度認識環境聲景以及噪音的議題;在「主題營隊-獨木舟造舟與操舟」中,讓學習者實際到景美溪划舟,感受水域特性,進一步探討河川汙染情形;在「主題營隊-昆蟲營」安排學生置身大草原中,近距離觀察蝴蝶蜻蜓及水生昆蟲,並深入淺出地探討生物多樣性的議題。本案不強調說教式的學習,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環境議題,提高課程的豐富度。

四、主題式的課程規劃

環教遊學及營隊活動皆採主題式進行,達到跨領域之統整學習效果。讓參與的學生們在短至半天或長達一週的活動中,達到浸潤式的學習成效。每一套課程皆強調身體力行的體驗活動,屏除片斷零碎的知識性講授,期能從「親近環境、喜愛環境」出發,引發學生對於環境學習的好奇與動機。

五、結合自然生態場域

中心緊鄰馬明潭生態園區、仙跡岩與景美溪,生態資源豐富,遊學課程以園區為基地,開展一系列學習活動。包含生態導覽、賞螢、認識兩棲爬蟲等主題營隊,以及運用園區內的天然素材,例如竹子、姑婆芋、野薑花等,設計相關活動。例如 2018 年寒假冬令營「Bamboo boo 環藝生活營」,即是運用其中的竹子,帶領孩子製作竹筒飯、竹弓箭等,藉以認識自然素材及人造塑膠對於環境的影響。在「環教遊學-再見外來種」課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外來種對環境的危害,並實地進入馬明潭生態園區,摘除園區內的小花蔓澤蘭或福壽螺,讓學生透過實際行動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六、數位科技的運用

結合平板及 VR 頭套等數位設備,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經驗。例如運用平板的錄音軟體,讓每一位學生得以直接在馬明潭生態園區內蒐集鳥音、蛙聲與蟲鳴等自然聲景,或是運用中心拍攝的園區 360 環景導覽影片,讓學生即使在雨天等園區未開放的時間,也可以身歷其境地感受園區內生物多樣性的面貌。

七、外部資源的連結

本案與臺北市各級環教輔導團、臺大研究團隊、原生植物協會、蝶會…等保育團體,以及環境教育志工有緊密結合。在課程推動上,有專家學者的諮詢,厚實了知識的基礎;有環教輔導團的專家教師們加入,強化了課程與教學的能量;有環教志工的引進,讓學習活動的推展有了強力的後盾。中心彙整並活化外部資源,使每一位參與的學生都能放膽學、開心玩。

八、多元評量面向

本案課程以「動手做」為主軸,學習評量亦從學生們動手做的歷程中看出學習成效。例如在運用平板蒐集鳥鳴等自然聲景時,學生們皆能在專注聆聽並錄音即達成學習目標;在造舟過後,學生還必須親自下景美溪划舟,由此也可看出學習成效,透過身體經驗,學會的環境知識,將是最深刻的學習寶藏,誰也拿不走!相信也將能把這些習得的知識與能力,潛移默化地展現在日常生活中。


成果與效益:

木柵國小學生張秭華:「使用平板到馬明潭園區蒐集大自然聲音再進行編曲,是很新鮮的體驗。」

木柵國小學生韓承軒:「在遊學課程中除認識到外來種的危害,當講師帶領大家踏入馬明潭清除小花蔓澤蘭時,更深刻感覺到:能透過自己的行動為園區清除外來種,感到十分具有意義。」

永建國小學生吳佳芸:「走進馬明潭濕地園區時,覺得裡面好像迷宮,很新奇、很美麗。並且透過講師的介紹,第一次看見枯葉蝶,很希望有機會再多瞭解保護枯葉蝶的方法。」

光復國小學生汪沛霓:「可以跟臺北市的吉祥物熊讚一起上課,是很特別的經驗。」

光復國小學生魏辰靜:「可以透過 ipad 蒐集大自然的聲音,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覺得非常好玩。」


影響力與擴散性:

臺北市學校環境中心以臺北市各級學校師生為服務對象,目前已推出 4 套遊學課程,共 1655 位學生參加;另舉辦 13 場主題營隊,共 383 位臺北市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參加。

此外,環教中心也透過北區策略聯盟、以及教育部等縱向與合作關係,讓中心課程推動的觸角更加延伸。在 109 年度,中心將承辦全國環境教育成果發表會,透過與不同縣市的課程交流與互動,讓中心課程能夠與拓及其他縣市,甚至中心在今年度加入外籍英語師資,目的從環教手作體驗開始安排雙語課程,希冀在未來可以有推展至國際的機會,透過辦理國際研討等活動,讓從身體出發的環教體驗學習能夠有更普遍的影響力。


相關連結:

【中央通訊社】師生手造獨木舟 景美溪成功首航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YouTube頻道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