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具體內容:
蘇澳國小校內,有一排「記憶陶牆」,牆上拼貼的都是歷年來畢業孩子的陶藝作品,迄今已逾 10 屆,每一片陶板都篆刻了孩子對同學的祝福、對老師的感謝、或是對未來的期待。畢業多年赴外地念書的孩子回到母校,總要在牆上尋找自己當年的作品,回憶真摯而浪漫的童言童語。
捏陶板、製陶笛,原是五、六年級美術課重要主題,107 年,蘇澳國小強化教師優質教學亮點,透過校內團隊溝通與協調,選擇「陶藝課程~陶築夢想」為課程核心加以衍伸,規劃出「藝磚藝陶築夢想」主題式教學。
蘇澳曾經繁華一時、人口密度極高,但隨著社區發展遲緩、人口外移嚴重,位於蘇澳市中心的百年老校「蘇澳國小」,也面臨少子化、隔代教養、教學創新受限等問題。教學團隊努力創新課程、融入在地文化,讓孩子研究蘇澳的磚房建築之歷史變遷、經濟起飛與沒落的原因、並拜訪在地小農探索家鄉產業……等,將課程轉化為面對生活素養的能力,冀望能成為社會公民的基石。
教師搭建課程舞台,行政則努力尋求人力物力資源協助,並運用跨領域與素養教學讓課程更貼近新課綱精神,為 108 新課綱之前導課程。
【主題課程八大內容】
課程一:磚來磚去(融入領域:社會、自然環境)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社會一節
3、評量方式:討論發表
4、教學內容:藉由影片認識過去磚窯的發展與沒落,並讓學生思考自己家鄉產業(水泥)及磚造建築因社會變遷而逐漸消失,透過小組討論延伸各種產業轉型的方案規劃。
5、教學省思:蘇澳街上多是老房子,附近水泥廠也給人灰暗的印象,年輕人不喜歡這種居住環境,就會遷離到冬山或羅東近郊,慢慢蘇澳人口老化、少子化,因此期待讓孩子發揮想像,能夠嘗試改變對紅磚建築的想法,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蘇澳舊街道,課程中孩子紛紛說出見過或住過的紅磚建築,引發孩子對環境的認同感。
課程二:蘇澳小磚(融入領域:藝文、環境、數學)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藝文一節 + 課餘時間
3、評量方式:實作評量
4、教學內容:帶學生將挖自學校後山的石塊,讓學生敲擊搗碎後,加入熟料揉製成陶片,藉由切割成等比例的小土磚,經過燒製後製成蘇澳小陶磚。
5、教學省思:大家對陶瓷產地多停留在鶯歌,其實蘇澳後山土石富含陶土原料,雖然不到量產階段,但讓孩子親自採取原料融入陶土或回收熟料中,孩子對作品的感受有更濃厚的情感,因開採量不足,故將此陶土製成蘇澳小陶磚,作為可重複利用的學習教具更顯意義。
課程三:魔術磚塊(融入領域:數學、設計)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數學一節
3、評量方式:討論發表、實作評量
4、教學內容:利用蘇澳小磚設計不同數學任務,讓學生分組練習堆疊出作品,如固定長寬高的磚牆、煙囪或房子,最後讓小組設計蓋出創意建築模型,並構思此建築如何運用於現實生活當中。
5、教學省思:孩子們喜歡玩小積木,但如何將蘇澳小陶磚發揮最大教學效益,則需要仔細規劃,利用新課綱任務挑戰,孩子們似乎比解數學題目更加有興趣,尤其小組討論過程,發現平時上數學課皆沉睡的孩子,卻積極參與任務挑戰;而小模型的創作則激發孩子對空間的想像力,小組團隊思考如何將模型建築運用在真實環境當中。
課程四:磚造夢想(融入領域:數學、建築)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午休時間
3、評量方式:實作評量
4、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的小陶磚疊磚技術,運用於實際磚窯建築,透過等磚塊比例、水平及水泥沙預拌等數學概念,於興建磚窯過程當中實踐。
5、教學省思:此課程無論難度或時間都是相當大的挑戰,雖然無法每位同學皆參與,但從課堂中挑選有興趣的孩子,從預拌水泥、磚塊黏合、拉水平與空間比例等概念,孩子不僅只是完成一項任務,更是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過程中也一再表示蓋磚窯比想像中有趣,也很期待看見這磚窯透過自己的雙手,慢慢堆疊興建完成。
課程五:窯烤美味(融入領域:綜合、食農、自然)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綜合二節或彈性二節
3、評量方式:實作評量
4、教學內容:透過家政社團及班級學童手作披薩、在地小農番薯,置於已加熱至二百多度的磚窯內,並讓學童觀察、品味食物透過加熱後物質變化。
5、教學省思:第一次烤披薩雖然只用簡單的食材,但烤出來滋味卻讓孩子回味無窮,而提早將磚窯烘乾再加熱窯烤,不僅縮短烤披薩時間,也提升效率;部分孩子也許缺乏烘焙經驗,擀麵團過程一度很不順利,但透過導師引導發揮「揉製陶土」般的力氣,也是一個相當寶貴的體驗。
課程六:陶藝音韻(融入領域美勞、音樂協同教學)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美勞二節
3、評量方式:實作評量
4、教學內容:利用陶板教學,分別變化成陶盤、陶笛及陶片等陶藝作品,並邀請音樂老師進入協調,指導陶笛挖孔、陶片長短音階,最後燒製完成後即成為音樂課的簡易樂器。
5、教學省思:陶藝製作陶笛等樂器的想法醞釀已久,這次結合主題課程中可嘗試實現,雖然因結構及控溫,燒製仍須使用傳統電窯,但孩子透過挖孔經驗,多次嘗試錯誤後,從親自做的樂器中,吹奏或敲打出不同音階,這種感覺真的相當奇妙。
課程七:快閃磚窯(融入領域數學、建築)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彈性二節 + 課餘時間
3、評量方式:實作評量
4、教學內容:透過簡易窯(柴燒窯)的興建,讓學生於短時間內蓋出可以實際燒製陶藝作品的柴燒窯,並將作品置於窯體內,利用校園內風災倒木或報廢桌椅木材放入焚燒,將瞬間溫度拉高至一千多度,而其灰燼覆蓋於陶藝作品上形成天然釉藥,形成獨一無二的學生作品。
5、教學省思:快閃磚窯是一個實驗性課程,要在短時間內蓋完一座簡易柴燒窯,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所幸有鶯歌的老師到校技術傳承,而回收的保溫磚則可以留做下屆學生使用,等待柴燒時間漫長溫度高,因此孩子無法整夜陪同守窯,校方目前考慮規劃作為畢業宿營的夜間活動。
課程八:藝賣行動(融入領域:社會、數學)
1、教學年段:五、六年級
2、教學節數:社會一節 + 課餘時間
3、評量方式:討論發表 + 行動態度
4、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社會課所學習的生產及行銷的規劃,並將運用商業數學成本售價計算利潤,結合相關觀光產業(如企業、飯店……等)及假日市集活動,讓學童實際參與陶藝作品義賣,義賣所得則捐助社會弱勢團體,為社會盡一點棉薄之力,期待能攜手創造「共好」社會。
5、教學省思:藝賣行動是此主題課程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跨越公民責任的一大步,當孩子看見自己的作品放在飯店櫥櫃裡,無不〝哇〞一聲~好美啊!而面對市長或企業 CEO 時,孩子毫無畏懼向來賓暢談自己的創作理念,隨後得知義賣所得能幫助社會弱勢團體,更感無比光榮,這也是實踐社會責任的最佳體會。
成果與效益:
一、開發新課程,發展有效教學策略
對教師而言,此方案是課程思維的轉換,更是教學策略的新啟發,透過共備討論激盪、觀議課分享回饋,讓課程更精近落實,過程中亦同時思考課程如何跨領域教學,讓專業不僅分工更能合作,教師透過這些課程不僅增能,更能激發教學新動力。
二、啟發新思維,提升美學空間素養
過去學生僅了解單一面向知識與技能,但卻不懂得如何運用在生活情境之中,即便是藝能科目也是如此,過去勞作多是裝飾性利用率低,不久後就容易汰換成垃圾,而蘇小的陶藝課程的成品,皆具有功能性,而在情境空間也有畫龍點睛之功效,也因此孩子會更投入專注學習。
三、學習動機高,經歷挫敗學習成長
現代化社會的孩子從小過度灌輸知識,導致普遍對於學科學習動機不足,有的甚至連藝能科目也動力不足,但在進行陶藝課程中看見孩子的轉變與進步,協調性不佳的孩子因使用轆轤定位不穩而挫折,但經過老師鼓勵與指導,讓孩子在挫敗中不斷學習,甚至運用在桿麵皮過程中也能不斷重複練習,體會一件作品需經歷努力的過程。
四、師生探索趣,增強班級團隊凝聚
主題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許多團隊及師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過程中同儕學習如何分工合作,也培養許多師生班級間的互動默契,甚至願意犧牲下課或午休時間願意繼續投入,尤其在接近作品完成階段,小組也會討論與發想如何運作作品,許多新嘗試與體驗都讓班級回味無窮。
五、邁向新課綱,跨出領域素養教學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而領域的界線也漸漸模糊,因此在這些方案課程核心以陶藝為主,但多由不同領域或課程執行,並且朝向生活素養導向前進,讓課程所學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慢慢實踐。
六、實踐新動力,發展社會公民行動
這些課程雖由老師發起,但慢慢透過引導讓教師從教學者變成指引者,透過任務的賦予,讓學生慢慢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而反思周遭生活環境的種種問題,思考改變的策略,最近將其化為行動去實踐或回饋社會。
影響力與擴散性:
教學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及,要挑戰過去習慣的教學模式更難,過去大家執著在自己的優勢而忽略盲點,每個盲點不斷擴大甚至造成傷害,透過校內團隊不斷溝通與討論,加上外部單位的介入引導,讓校內團隊更了解自己,相互提醒及補位,漸漸的蘇澳國小從點(一位教師)、線(一個社群)、面(全校團隊)一步一步向前進,學生也從旁觀者晉升成參與者、協助者,透過這方案的感染力,讓這份教學熱忱逐漸擴散,更多教師願意釋放自己的教學能量,讓每一個孩子更願意投入學習的行列。
孩子如同陶土,適度拿捏力道可以變化出各種形態與樣貌。教育如同燒窯,適度調控溫度孩子方能展現最堅毅生命力。讓這磚窯之火苗,重燃蘇澳國小教師的教學熱情!
相關連結:
【未來Family】蘇澳國小:藝磚藝陶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