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中市至善國民中學

島嶼的集體記憶之說故事的人


深感這個世代的孩子對生活無感,透過「島嶼的記憶之說故事的人」專案,期待家族故事讓孩子對生活產生連結,觸發與生命對話。團隊教師設計了跨學科、跨領域的三年課程擘劃,策略性的共備課程活動,在環環相扣的課程中,引進社區資源、土地人文,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關心自己所生所長的家園,得以見其過去、現在並思其未來。

此計畫緣起於第二屆學思達年會,李雅雯老師聆聽了島記老師分享,內心觸動不已,決定在班級實施,讓學生訪談自己的家族故事。兩位美術老師,林淑華老師與黃冠元老師了解計畫後自願加入,協助引導孩子將訪談的感受表達於藝術創作。故事力量無遠弗屆,畫作更能穿透人心,劉怡君與宋姚萱兩位英文老師加入團隊之後,將此專案融入國際教育,把孩子的島嶼故事,用英語表述傳遞,於南韓和馬來西亞進行故事與故事的深刻交流。

專案具體內容:

【上一輩的故事,由我們來說】

結合美感、閱讀與國際教育,讓孩子成為說書人,說一個故事,動人的故事,我們的故事。教師透過歌曲「天上的男人,地下的女人」,先將孩子帶進屬於祖父母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指導孩子訪談技巧,讓學生在過年假期裡,與祖父母有更多的交流,並蒐集受訪者的基本資料、照片、完成時序年表與受訪紀錄。清明連假時,亦透過心手相連的學習單,讓孩子與長輩有另一個肢體接觸與觀察的機會,如是一次一次,傳情訴說出兩代間的愛與期待。接著將之前活動所積累的故事與感情,擷取孩子最為動心的素材,教師依著每個人不同的創作風格,引導學生將聽見的故事轉化詮釋,以畫圖的方式成為觸動人心的藝術創作。課程最後以佈展導覽的方式呈現此過程的點滴,邀請校內師生、學生家人以及社區民眾一起參加,看故事、聽故事。至此,孩子成為了一位真正說故事的人。

【發現藝術撫慰人心的力量】

孩子未來的生活情境,不只在教室,需要於生活情境中實踐發展核心的素養能力。因此至善連結校外資源,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 921 災後的平林里社區,走讀災後成功以藝術重建的村落。學生訪問了里長、毓繡美術館館員、廟口居民、駐地藝術家,並從不同的在地居民身上,記錄其生活與感受,孩子體悟了災民種種的不容易,對生命的堅忍與突破有了另一層體悟,見證藝術竟發揮極強的力量,能修補人心、重建社區。

學生在課堂中閱讀文章<送報伕>,深受作者誠摯生動的字句吸引,更對講述的那個曾經的年代感到好奇,因此教師帶著他們上網搜尋楊逵的資訊,閱讀整理之後列出問題,而後邀請楊逵女兒楊碧奶奶到校,與學生分享擁有一位不平凡父親的生命經歷。當楊碧奶奶提到當時政局混亂,人心不安,「我怕人家怕我」的心聲,自始過著安靜自卑的一生。聽完故事後,孩子手繪了一張玫瑰小卡片,寫下「我想我們愛您」的字句,大方地給予奶奶同理的愛,也傳遞藝術的溫暖力量。

【探尋校外資源,講述世代故事】

為了更多了解世代差異,教師也帶著學生參訪一家連結長照資源的咖啡館。藉由焦點討論法,透過「事實、感受、價值、行動」,讓學生有系統的觀察咖啡館營運的差異性,體驗到此家咖啡館的經營價值是「溫暖」,不僅溫暖了長者,同時協助社區工作青年照顧他們的父母。除了參訪,亦邀請團隊進班分享,更全面的帶出他們如何在人口老化的台灣社會,走出一條既能營利、還能解決社會現象的路。孩子們在這些課程中,需要聆聽、感受,用開放的心觀照自己,思考許多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因為沒有正解,才又看見更多元的觀點,進而促發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在進行家族訪談時,發現以前跟現在的生產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奶奶的生產過程,大多請產婆到家裡接生,少有完整的坐月子時間,生產完就又要忙碌養家。以過去的生產經驗來說,專業產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能讓母子均安,全家喜樂。孩子們對產婆這項職業並不熟悉,因此學校邀請來在社區中執業了一甲子的素玉奶奶,分享其不斷精進、累積信譽的職人精神,期勉學生找到生命中的熱情,用良知執業,用專業來助人並成就自己。

【故事,要從這個島嶼說到另一個遠方】

教師藉此培養語言、國際視野,讓學生帶著課程所得的體驗,走出家園島嶼,透過書信往來與馬來西亞、南韓進行交流,讓他們聽見屬於我們的故事。尤其藍白拖彩繪,更是可以用來介紹臺灣的美食文化、建築名勝的藝術創作。此外,團隊教師積極籌措經費,讓孩子能透過 CAVAN 網站,設計「說故事的人」的明信片、藍白拖紙膠帶等文創商品。


成果與效益:

【更愛家人、更愛土地】

透過家族故事讓孩子與家人能夠連結彼此觀點,說出各自內心的渴望期待,孩子不再無感。心手相傳的活動也經由人體五感,讓孩子有機會去仔細觸摸觀察長輩的手,並在繪製紀錄的過程,展開對話,由淺入深地知道更多家族長輩的生命經驗,兩代情感更加緊密。走出社區,學生訪談與祖父母同個年代的長者,透過分享其家族故事,學生得到不同的觀點與連結;走出國外,學生不是每次都分享逢甲夜市的臭豆腐、大腸包小腸與珍珠奶茶,而是可以跟國外的學生,分享這個島嶼的人文風景與家族故事。

【公民情懷的孕育】

學生在過程中,對生活周遭更有感、展現更多的好奇心、發展更多的聆聽力,
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也更有生命力,更加體現與發揮藝術的才能。對於祖父母世代所經歷的苦痛有感,因著感同身受有了感恩惜福的態度;走出教室,學生看到更多選擇題以外的問題和樣貌,此他們孕育了關懷社會的公民情懷。課程之中,教師看見學生的轉變,變為一個有感且能溝通的世代,願意把「我們」放在「我」之前的世代,一個在未來科技時代中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的世代。

【為學校的特色加分】

學生的創作,除了舉辦了兩次全校性的美展之外,更生產 200 份的明信片(一套 30 張)與藍白拖上的風景紙膠帶(一款 3 個主題),這些學生創作,也成為了學校的特色商品。故事的人將會持續運作,持續修正,成為至善美術班特色課程,讓每一屆的學生,其作品都是蘊藏對人的關懷、對家族歷史的紀錄,並帶動校內外各領域,提供經驗發展,形成彈性課程,讓每一間教室裡都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花。


影響力與擴散性:

說故事的人,至今發展出三年的課程架構,可環環相扣也可環環拆解,因此可供其他教師視課程發展需求,拆解課程元素後,再發展成更符合在地特色的校本課程。除了在校內,在各自所屬的領域─英文、社會與藝文,分享「說故事的人」課程目標與教學活動之外,本課程的團隊教師亦受邀至多所學校分享,實踐了跨領域共備經驗,引導現場參與教師實作共備。目前遍及在 2018 夢 N 宜蘭國中社會場次、雲林斗南高中、臺中市神圳國中、高雄人權研討會,臺中市文華高中、彰化縣田中高中、南投輔導團與澎湖等地分享課程,也邀請各校不同領域的教師參加課程分享。


相關連結:

臺中市至善國中-說故事的人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