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永安遠征教學團隊 臺東縣永安國民小學

192 公里海岸線踏查,透過雙腳實踐環境教育


「原來海邊這麼髒,還有很多用意不明的消波塊。」學生黃宥靜驚訝地說;「在沙灘行走每一步都會下陷、不好施力,走起來特別累,不過踩著石頭走就對了!」學生黃志宥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撿回來這麼多垃圾,應該有幫助到海灘。」學生潘以真既驕傲又有成就感。

台東縣鹿野鄉永安國小為了推展遠征式學習,每年辦理「山野及面山」、「單車走讀」、「當梅花鹿在綠島相遇」、「認識家鄉」等多元課程,每個月一次的走讀,時間跨距近兩年,希望將戶外場域作為教學媒介,由老師帶領學童對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挑戰與學習。

2019 年的東岸走讀教育,除了讓孩子認識自己家鄉的海岸線,潛移默化海洋環境生態保育的觀念外,同時也透過分享經驗,提升學童的自信。對師生來說,徒步挑戰 192 公里,腳下的每一步都是學習,也都是成長。

專案具體內容:

小學四年級時,國語課本上提到阿里山日出,當時老師發現,全班沒有一個孩子有欣賞日出的經驗,雖然阿里山遠在幾百公里之遙,但台東也有一點都不遜色的日出,為了讓學生多累積生活經驗,盧慶文和黃正擁兩位老師帶著班上 10 位學生,出發前往東海岸,紮營金樽沙灘,在天將破曉時分,全班一起靜候金烏躍出海平面,然後發出陣陣驚呼聲。看完日出後,陽光照射在滿是垃圾、甚至還有生物屍體的海灘上,這一刻對台東海岸的想望,在孩子中心埋下了種子。

2014 年起,經營友善環境領域多年、以成為森林小學為目標的永安國小,開始引入遠征式學習。當孩子們升上五、六年級,在課堂上訂定學習目標時,經過幾次對話和討論,高年級的孩子關注到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簡稱 DFC )、遠征教育,還有和他們既陌生又熟悉的家鄉海岸等環境議題,「航向偉大航道──東岸走讀課程」於焉而生。

【徒步走讀東海岸線,親見海廢到產生行動】

東岸走讀課程包含海洋、遠征、挑戰、進步、夥伴、認識自己……等許多概念,透過實地體驗並結合學習,語文、數學、社會、資訊、藝文、綜合活動等七大領域課程,協助孩子建構與組織經驗,學習與真實世界的議題互相連結,並且引導孩子關注家鄉的環境及生態議題,期待透過課程學生能對學習有感,並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之中。

台東縣鹿野鄉永安國小六年級 10 多位學童,從五年級就開始分段徒步,從台東縣北端長濱鄉海岸走到南端達仁鄉,分兩年完成 192 公里東海岸線巡走與淨灘,也藉此認識家鄉的防風林和海岸變遷。然而,這趟東岸走讀不僅讓學童認識家鄉,也顛覆了他們原先對於美麗海岸的想像。有學生說,接近海灘才發現,到處都是海漂垃圾和魚網魚線,以及因不明原因死亡的生物;還有部份海岸線被大浪沖刷退縮,有些則得走上堤防,再爬過高聳消波塊,才能抵達海岸海灘。

完整的兩年過程中,師生旅行、淨灘、記錄,回去後探討、反思、寫故事、甚至最後策展,舉辦「看見保安林──走讀臺東海岸•森林」展覽;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奠基品格教育,並轉化為在地關懷與行動創造力。

【遠征式學習的七大課程架構】

一、準備──支持課程(在地環境意識):由「教學支援團隊」針對教學群的「方案目標」規劃內容,以鋪陳課程脈絡、情境營造、支持與強化學習來安排主題課程。
1、環島行者講座
2、蓋婭影院──海洋主題影片
3、晨間音樂課程──台東海潮之聲
4、跳島課程──繼續走讀找故事

二、走讀──走讀實踐(品格、身心、在地、行動等生活能力):師生對台東 192 公里海岸的挑戰和踏查,包括在走讀的過程中發現的人與海洋的故事。

三、記錄──學習統整(閱讀、思辨、美感、創造力等基本學力):結合課程中所習得的知識、技能,並將其應用於走讀的歷程之中。
1、旅程中隨時寫下反饋與記錄
2、東岸走讀為主題的藝術創作
3、用攝影記錄走讀過程中的看見
4、每個孩子自己出版小書

四、對話──議題研究(品格、身心、關懷、在地、行動等環境意識及生活能力):包括每次走讀過程中,老師設定的主題學習或觀察,以及學生自定的個人研究課題。
1、海洋廢物議題觀察
2、水域安全與自救
3、消波塊與海岸後對問題
4、靜默與獨處

五、感受──品格型塑(品格、關懷等生活能力):透過專案的學習,帶出學習者自我管理與對話反思等價值,漸進式的型塑自信正向的人格。
1、團隊動力
2、對話反思
3、生活自主與自我管理
4、面對情緒的覺察悅納

六、分享──高品質產出(環境意識、美感、創造等能力):在課程實施之初即預設規劃方案課程的高品質產出。
1、發行文刊
2、展覽策畫
3、導覽分享
4、故事分享
5、環境踏查與學習紀錄片

七、行動──改變行動(環境意識、關懷、行動、創造等能力):改變行動肇基於理念的落實,因此課程中很大一部份比重放在環保生態議題,透過分享、行動與觀念的散佈,落實環境保護的具體行動。
1、分享走讀時的所見所聞
2、每次旅途中實踐環保行動
3、旅程中自備環保餐具
4、推動辦理減塑運動會


成果與效益:

2018 年,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與臺東縣布送學會合作,在臺東縣鐵花村附近的 TT Style 原創館──法拉撒工坊,舉辦為期兩週的「看見保安林──走讀臺東海岸•森林」展覽,主題包括海岸走讀、海廢變成生活陶及海岸森林果實創作。

展場中最搶眼的主角,莫過於永安國小師生,牆上貼滿一張張學生們淨灘的照片,只見他們一人一手,扶著與自己半身高的垃圾袋,裡頭裝著保麗龍;有時爬上高聳的消波塊,小心翼翼踩穩,卻看見更多縫隙中撿不到的垃圾。

永安國小老師盧慶文提到,「第一年搜集了漁業用線,回到家之後把它一條一條拆開來,然後量長度,累積長度超過4公里。」學童高褚卉如也補充,釣魚線多卡在石頭以及海邊木頭上。此外,學童們經過海岸保安林時,由於歷經多次颱風,保安林樹木被破壞,對此他們深深體會到,保安林的消失不但導致國土流失,同時也影響景觀。學童黃志宥說,「它(保安林)都變得不美麗了,都是斷掉的樹枝。」

由於走讀過程中,最常撿到的就是塑膠垃圾,保特瓶最多,還有部分漁網、廢棄漁具、保麗龍等。因此展場中特別設了寶特瓶國家區,放置來自韓國、中國、日本等等國家的寶特瓶。一位學生在走讀日記中默默寫下:「這兩年要把海邊的保特瓶全部撿起來,而且我很希望海邊沒有垃圾。」

除了撿垃圾,永安國小也在每個淨灘區採集砂土,在展場連成一幅臺東海岸線圖像。黃正擁表示,採集砂土除了可練習觀察能力,還能讓學生踏過土地後,回想每個地區的不一樣,例如泥岩層和珊瑚礁區的土差異在哪,為什麼有的粗、有的細。

在收集海洋廢棄物的過程中,孩子們將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內化後,從日常生活產生改變、實踐,這樣的轉變也漸漸影響到家人,一起從生活中落實垃圾減量、友善環境。學生黃宥靜說,現在買早餐都不會向店家要塑膠袋,喝飲料不用吸管,直接打開喝是好辦法,當然最好是自備環保餐具,「撿垃圾很辛苦,平常少製造垃圾就好了。」

這趟歷時兩年的走讀海岸壯行,不僅讓師生們了解到海洋生態的可貴,也成就彼此最不凡的回憶。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走讀行動貪食蛇
走讀過程中由於理念的擴散,吸引了許多人一起來參與走讀認識台東海岸與議題關心。

二、策劃展覽推理念
協辦看見保安林-走讀東海岸森林成果展、辦理永安國小航向偉大航道-東岸走讀展、走讀見面會、影片首映會等。

三、公民責任與實踐
訂定學校減塑公約、減塑大行動、減塑運動會。

四、受邀分享走讀經驗
受邀到 AAEE 亞洲華人體驗教育、桃園縣環教團參訪、台東永續發展協會小實光實小分享。

五、各傳媒報導
大愛電視《發現》節目、國語日報、教育電台、原民台、客家台、公視、農傳媒等報導。

六、後續效應
拍攝環教微電影、週刊訪問、荒野誠品週五見、高雄光榮國小預約講座。


相關連結:

【農傳媒】臺東師生走讀176公里海岸線,「要把海邊的保特瓶全部撿起來」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192公里走讀東岸 永安國小師生雙腳下的環境教育
【yahoo!新聞】發展遠征式學習 永安國小東岸走讀獲教學卓越銀質獎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