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南市官田國民小學

食在幸福的學習樂園


以食為媒介,認識在地風土與先人智慧;以農為老師,學習大地之母和自然四時。臺南市官田國小是一所就地取材,將各樣自然技藝和日常生活連結的食農品牌學校,老師們絞盡腦汁想出好玩又實用的事情,帶領學生認識當地環境與文化,著手整理廢棄土地,在校內闢建幸福農場,並透過全校老師、大學講師、農會與社區協力合作,用心規劃 1 到 6 年級每週一節的食農課。期盼在學業成就、品德型塑、生命陶冶、跨領域跨生活整合外,從產地到餐桌,學生腳踩泥巴、彎腰種菜,體會務農的艱辛,也了解到以農藥、化學肥料等方式,雖然作物會變漂亮,但更會消耗和危害自然環境。希望藉此培養孩子「食農知識」、「食農能力」,及「食農態度」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素養,長大後成為下一代的食安守護者。

專案具體內容:

【單打獨鬥走不遠,打造食農教育的堅韌團隊】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完整的食農教育需要有多元的夥伴攜手合作。由教學團隊負責課程規劃與實踐,行政團隊支援給力,家長、社區及公部門負責資源協助,外加大學院校的專業指導,公私協力攜手同心。儘管辛苦流汗、挫折橫溢,為了成就孩子的美好未來,看到學生發光發亮的眼神及幸福開心的笑容,溫暖的心會融化疲憊的種種過程。

教師團隊本著「成就每一位孩子」的理念,無私投入方案發展與實踐,期間雖有歧見與困境,經由不斷的對話、溝通,對食農教育的課程挖深挖廣,進行楷模標竿學習,凝聚共同願景;再透過分享、研討、觀摩、檢討、修正,促使團隊不斷精進,形成學習共同體。亦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陸續引進資源,壯大教學團隊,最終透過課程評鑑機制,逐步完善課程的內容。至今只有 3 位成員異動,對於團隊經驗的傳承、默契的培養助益甚大。回頭,有一路上的故事;低頭,有堅定腳步;抬頭,有清晰的遠方;教師不怕面對問題,更勇於挑戰困境,共同解決。

【藉由食農教育,更認識土地家園】

食農教育應該要讓孩子理解包括耕作知識、食材來源、食物供應生產系統地的運作、每日飲食與營養觀念,讓孩子學會可以照顧自己的烹飪技能,認同農村產業文化,並相信自己有無限的潛能。因此,官田的食農課程端出了認識在地文化的「尋根官田」課程、食材耕種的「深耕官田」課程、飲食營養觀念的「良食官田」課程,以及烹飪技能的「廚藝官田」課程等四套主廚套餐,並結合「食農知識」、「食農能力」及「食農態度」,正好呼應 108 新課綱所強調的校訂主題課程。

老師們以官田在地素材編輯而成的教材,是學生認識家園土地的最佳利器;安排學生實地鄉土踏查,更讓孩子與土地緊密結合,讓他們「知鄉、親鄉、愛鄉」。打造魚菜共生的網室,讓學生利用自然界的相互關係種植蔬果、養殖小魚,不僅運用課本知識,也獲得具體的能力,更在照顧作物的過程中,培養關懷萬物、尊重生命的情懷。最具特色的是,每位學生在畢業前,都必須學會烹煮 10 道以上的料理或點心,連謝師宴都出自畢業班學生的手,如此,面對未來,他們不再沒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學校,大志向】

學習不只在教室中,更擴及整個校園、戶外教學,透過探訪鄰近的慈聖宮、水雉復育區、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等,讓知識與實際結合。同時參與農糧署學童種稻體驗活動,辦理米食成果發表會,學生由此更加了解米食的文化,亦籌辦各類夏令營和冬令營,假期中也能邊玩邊學。指導學生進行食農相關專題研究或獨立研究,激發主動學習的動機,並將食農課程融入各領域各議題,讓跨領域跨議題充分落實。

國小教師畢竟不是專業農者,在農業栽培課程上還需謙卑請益,因此邀請社區的大學教授、有機栽培的專業農民,進行跨界異業的協同教學,不只讓學生可以學到系統化的農業栽培知識與技能,教師亦能在協同教學過程中獲得新知,強健知能。烹飪課程中,社區媽媽的手藝是絕不容錯過的,因此結合官田區農會四健會,及媽媽教室的志工媽媽,讓學生也能俐落的切切炒炒、端出一道道食香味俱全的誘人料理。

而對於評量方式,教師可以自行選擇,諸如實做評量、行為或技能檢核表、情意或態度評量表、教室觀察紀錄、參觀報告、圖文日記以及各種發表活動、表演活動,或採用歷程檔案等,希望透過素養導向的多元評量方式,讓孩子不僅樂於學習,而且樂於面對評量,獲得成長所需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歡迎來到我們夢想的無毒草莓園】

農藥殘留一直是草莓愛好族心中的痛,然而種植出「好吃的草莓」,是全體官田國小學生為之興奮的心願。為了完成孩子的夢,學校特別結合校內外的食農教師團隊,針對無毒草莓的栽培,遍尋方法、努力研發,最後以草莓高架盆栽方式,自動灑水的創意,配合學校友善自然的幸福農場,成功的完成了似乎不可能的任務。

栽種前,教師們先讓學生藉由閱讀、討論以及和食農專家對話,藉專題式方式親自體驗不同的栽種方法。校長王全興表示,由於目標強調以「無毒」方式進行作物栽種,學校特別從草莓的整土、施肥、栽種的間隔密度、溫度控制、日照規劃,灑水時間,以及高架盤栽等方式,進行縝密且科學化的事前規劃。老師們這麼努力,就是希望藉由一連串的實際體驗栽種,分配工作與紀錄的人員,希望讓友善自然、生態保護與無毒農業的理念,深植入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向下扎根、向上茁壯。好消息是,今年 10 月種下 400 株幸福草莓,過程中孩子直呼好好玩,老師、學生和家長許下用愛心和耐心澆灌等候的約定,期許明年無毒草莓能夠結實累累、大豐收!


成果與效益:

【農事中培養自主自立的能力】

在田間一次次的食農課程中,翻轉了教育多元發展的可能性,透過彎腰插秧,學生和長輩找到共同的話題;透過彎腰娑草,理解食物得來不易;透過田畔巡水,溯源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我覺得抓菜蟲很好玩!」如同今年就讀五年級的學生,從害怕田園裡的蟲蟲到樂在其中,就是因為在充滿食農要素的校園情境裡,使她將最害怕的田野,變成最喜歡的課程之一。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學習並非只是書本知識的傳授,應該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校教育跟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自主行動,培養生活自主力。民以食為天,吃是生活中的日常,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主動歸納整理資料並和其舊經驗相結合,能達到深刻的學習效果。

【從親手做開始,帶動對求知的渴望】

「未來有點想當農夫,因為可以種出不同的東西」、「我會把菜吃光光,因為知道種菜的辛苦」、「我現在吃多少就拿多少,不能浪費食物」、「自己種得比較美、也比較好吃」,孩子在這趟旅程中的回應,讓學校發現,原來透過簡單的農事體驗,除了引領孩子重新認識餐桌上的食物外,還能夠透過在地文化、產業角度串起他們和社區緊密的認同關係,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食農知識」、「食農能力」,及「食農態度」彰顯無疑。

然而,學習並非只是單純的做中學,如何透過食農教育,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才是關鍵。藉由教師帶領他們從發現問題、確認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歷程當中,不斷地重組及改造他們的經驗,進而拓展新的認知領域,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成功的將「單純動手做」提升至知識的層次,超越為實用而求知的動機,達到為求知而求知的境界。

食農課程含括十二年國教的 8 大領域及 19 個議題,同時能夠和生活情境緊密連結,看見校園培養學生多元發展的核心素養。例如國小自然課本提到利用辣椒水驅蟲,因著學校有田,可將農場便化成實際的立體課本,比起外校學生,官田國小的孩子可以實際操作,玩得開心之外,可以自己種辣椒,也學習如何做辣椒水,為心愛的菜園驅蟲,並觀察做紀錄,驗證辣椒水的功效確實能夠驅蟲,如此實際的應用和體驗,學生增長了不少知識,更誘發自主學習及興趣,深化了學習成效。


影響力與擴散性:

【整合科技領域,朝向在地全球化】

食農教師自編四套課程,已電子化且放置學校首頁,方便校內外教師使用教學及推廣,並進行數位典藏。除此之外,校本課程也發行了中、英、日三種語言的版本,成功將官田的特色行銷國際,影響全球,也不定時的與各國學校交流,例如與日本琉球名護市的綠風學園進行視訊交流時,官田學生以英文,自信的跟琉球的學生介紹官田的特產菱角,及幸福農場的種菜概況。未來,學校也會適度將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AR、VR 等技術和食農科技化連結,讓紫牛效應充分落實。

【口碑效應、媒體效應 不斷傳散】

官田國小食農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透過全校環境營造、課程教學、數位科技等,以及和家長、社區無數人共同參與合作,大手攜小手,讓數以千計的在地或專業人士貢獻所長,不僅在當地、在業界引起話題與食農風氣,也成為媒體追蹤報導的焦點。從各式的擴散中,逐漸建立民眾從土地到餐桌的認識,見證食農教育對於品德教育、生命教育、自然教育、環境教育,與在地文史教育的成效,同時也對有機食物加深了一層又一層的印象與情感。


相關連結:

官田國小收獲官甜米 義賣助弱勢
【民視新聞】乾涸農田也能種植菱角 學童體驗新奇種法
【華視新聞】歡慶兒童節! 官田國小學生大啖豬排
【自由時報】小六生辦桌「謝師宴」 食材自己種、煮席開10桌
【自由時報】融入菱角特色 官田國小學童自製月餅
img
Copyright© 2019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